2021-01-02

恰到好處的安慰:這樣說,幫助親友面對挫折、傷痛與低潮 BY 貳團 EC

假設你有個爛到爆炸的安慰經驗,或因怕安慰不成反倒傷人而避不見面,最後後悔沒適時幫助,推薦你讀本書。本書並非理論書,沒有心理學專有名詞或繁雜數據統計,兩位作者是依據自己開創互助組織與自身的經驗,整理成一本如何安慰人的教戰手冊,用詞平易近人,想表達的概念也一目瞭然。

「我該不該過去說些什麼?」「提這個會不會二度傷到他?」「我若說錯話怎麼辦?」聽聞噩耗後,此類決定安慰人前的尷尬猶豫,往往耗費一大部分的心力,而最後我們最常的做法是:讓時間撫平一切吧!但其實做出這類決定並不會使我們好過,有時我們反倒會後悔沒適時上前關注,而感到罪惡感。

作者理解這種感受,所以本書開始是先從自我的同理心訓練開始,其實安慰人並不需要什麼心理諮商師資格,我們也不是天生的安慰大師,只要能抱著善意去聆聽就能做的很棒,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

提幾個本書印象:

一、勿批判
「很多人辦著眼淚還有悔恨學到一件事,那就是我們不能把痛苦與恐懼託付給任何人」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很多人會動不動就批判別人。
「人們並不想要因為自己遇到困擾而遭受指責,而且也不想為了自己的選擇出面辯護。」所以安慰很重要的一點是,切勿批判。

二、同情心要避免強迫與急躁
有種糟糕的助人者,作者把他們稱為強迫型與急躁型助人者,他們都只是提供一堆你不需要建議,希望透過似是而非的安慰,掩飾自己想獲得支持的想法,滿足自己的虛榮感。

三、閉嘴
很多時候,建議會變成「指責悲傷者為何沒做些什麼」,詢問事實會變成「利用悲傷者的處境來盤算自己的風險值」,所以當你想給建議或詢問更多事實時,請在心中考慮一下,說這些真的能安慰他嗎?沒有,那就閉嘴吧。

四、你解決不了他的問題
失去是難以忍受的。陷入哀傷的人絕對不會「回復正常」,因為他們的人生已經整個改變了,而且並沒有什麼「正常」可以回得去,在這些極度困難的情境中,有時並無解決之道,許多我們想提供協助的反射動作,往往是適得其反。

五、你沒辦法理解他們的悲傷
你對某人有同理心,並不代表你有辦法確實了解他們的感受。你的經驗並不會和另一個人相同,就算有部分相似,但在你提問前,你是不會了解對方感受的。

本書除了可以在親友重大時刻給予心理支持外,某一部份也可用在自己身上。有時悲傷時,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幫助,面對一些會給自己添壓力的無意義安慰,辨明並忽略會輕鬆些。作者也強調,要優先照顧好自己,這邊並不是說不管其他人的事,而是先好好照顧自己的心理狀態,也能順便訓練同理心與同情心。

安慰的藝術見仁見智,讀完本書不保證成為安慰大師,但至少不要當踩雷者,書中有許多幫不上忙的話可供參考避免。最後,我們都是人,都會遇到壞事,照顧好自己,有餘力就關心一下別人,你恰到好處的一句安慰,是可以讓人感到窩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