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全息玫瑰碎片:威廉.吉布森短篇傑作選 BY 貳團 竹

也許你迷惘的是那些你得到的
By 威廉。吉布森
.
這是我第三本威廉。吉布森了
(之前是<邊緣世界>跟<神經喚術士>)
https://episode.cc/read/otter1985/my.200217.003247/0
上一篇心得我說每次我讀完他的書
我實在都沒辦法用力推
但它又確實是一本好書
且這真的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
然後過了一年
我不死心的、鬼迷心竅的的又買了他的書<全息玫瑰碎片>(以下簡稱全息)
終於這次
可以心甘情願的推了~
(請配上“刺激1995”最後安迪逃出監獄仰天淋雨的畫面)
堅持的、努力的、從各個角度的啃
終究讓我啃出了一點什麼意味
(也許從短篇入門反而是適合我的)
*
整體來說他的短篇比長篇好懂
且較為柔軟
充滿詩意
也許對有些書友來說會必須要短時間內融入
可能困難是加深的
但對我來說
在短篇中我看見了吉布森的功力跟魅力
反而長篇往往容易失焦
.
理論上長篇小說會有更闊綽的篇幅可以鋪成跟拉讀者入境
但奇怪的是
吉布森的長篇常常讓我最後有點出戲
我想可能問題出在故事結構的關係
他的短篇抓住了短篇小說該有的單一核心(說故事的手法)
跟意猶未竟(故事的靈性)
長篇到最後會有點忘記或不明顯他這篇故事核心到底是要說什麼
(就算沒有要說什麼
那你至少要說一個精彩的讓人忘記去探究的故事)
.
還有
他的長篇中角色的形塑在我看來是一處硬傷
長篇小說到最後
讀者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一個深有共感、亦或深有記憶的角色
(比如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的丹尼爾、山德森的迷霧之子的凱西爾
哪怕是劉慈欣三體中被罵到翻來覆去的聖母程心)
但吉布森的卻有點難
你好像…很難貼近角色的內心
好像找不到與故事中角色同步的節奏
但短篇卻沒有這問題

*
全息整體來說雖然都是短篇
各有故事
但細細爬梳卻實在的在說著同一個主題
生命的意義會不會因為更好、更便捷的外在環境(科技)
而趨近完美
亦或是反而是墮落的催化劑
.
例如“空戰”這篇
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名到處找人比業餘空戰遊戲的社會邊緣人
在他不上不下(甚至偏下)的生活中
他在容納三教九流的旅社中
遇到一位家境闊綽且頗有編程能力的女孩
女孩被父母上了腦鎖(一種用意志控制身體的方式)
只要她跟男人過於親密就會全身如被電擊 抽搐 痛苦不已
(大概是高科技的貞操帶吧)
.
為了趕出自己的期末報告
女孩弄來了一種可以持久清醒並激發潛力的
昂貴且必然不合法的藥物
(有些需求是根植於人性長出的 不受時代的潮起潮落影響)
並送了男主一顆
男主發現可以激發他在空戰比賽中的能力
於是他開始策劃
在業餘比賽中努力大殺四方
想要逼出這款遊戲比賽的傳奇
一位空軍退役的男人
.
終於在一次比賽後
傳奇託人帶話可以跟他比一次
當晚男主跟女孩要求再給他一顆藥
女孩不願 她只剩這麼一顆
而隔天她必須要去一個可以改變她一生的面試
她也必須要這個藥支撐她完成
但男子內心已經被贏賽的慾望沖昏了頭
(或說是證明自己的最後機會)
他緩緩的迫近女孩
也不真的對她做什麼
他只是輕輕的撫摸她的臉
女孩已經痛苦的淚流滿面 滾倒在地
只是無意識的哀求他不要拿走藥
.
下個畫面男主已經來到了遊戲機旁
所有人都圍著等待
傳奇坐在輪椅上被人推了進來
(他在真正的空戰癱瘓了)
比賽開始
男主必然落下風
他慢慢等待藥效的開始
然後開始反攻
在最後對方剩下一架飛機時
他看見傳奇眼中的驚恐
更多的像是臨死前絕望的哀求
但他已是一頭失去理智的野獸
連奔向懸崖都無法止步
他毫不留情的擊落對方
.
傳奇崩潰了
最後一架飛機墜地時
他眼中最後一點微末的
在戰爭後得以依託活下去的意義也失去了
他的朋友將他推出遊戲間
男主還在狂喜中
四周一片安靜
突然 圍觀的眾人中有人向他吐了一口沫
人群四散
只留藥效副作用將要將他吞噬的男主
獨自一人在虛幻與真實中昏眩
.
沒有人分享認同的勝利
還是勝利嗎
而勝之不武的勝利
是勝利嗎
.
這故事讀完讓人感覺很哀傷
為了自己的所謂成功
卻傷害折磨了一個原本信任他的年輕人
更甚之另一個人的唯一的生存意義
大家鄙視的不是他用齷齪的手法贏了
更多是他明知道這樣會扼殺另一個人的人生最後的一點火光
卻仍然為了自己的贏
為了證明自己的意義而做了

*
大部分的全息裡的故事都有點這風格
當你可以因為所謂的更好的媒介(在這是“科技”)去更容易、更快的得到勝利或成功時
你會不會想去用
你會不會沈迷
你會不會最終離失自己
你的原則與底線
你的良知與善意能不能守住你身而為人的基本

*
全息中有許多篇短篇都將故事營造的非常有氛圍
讓人容易墜入故事的背景
同時可以看見吉布森其他長篇的味道
例如“整垮鉻蘿米”這篇已有神經喚術士風
“酒吧裡的歸栖者”讓我想到邊緣世界
最終我們都要與同類在一起
那些走不到最後的
也許一開始就不是同路人
這篇的氣氛也形塑的詭譎的讓人喜歡
“蠻荒之族“這篇也很有味道
把未知的恐怖與吸引力營造的極好
(非常適合拍成太空恐怖片)
“約翰尼的記憶”則有點<銀翼殺手>加<夜城>感
基本上每一篇都頗精彩

*
吉布森用一則則短篇預寫了我們現在這個世界
以及未來可能的世界
虛擬世界(資訊世界、科技世代)中那些來得快去的也快的感受
那些那麼容易被網路、人言激起並左右的同情、憤怒、刺激感等
吉布森都早早預言了
那些故事隱隱描繪這世代必須面對的
人們深陷虛擬中的某種崩潰
那種將越來越難追求的一種心靈平穩與安靜

「在我看來,他的生活始終沒有什麼變化。也許現在更舒服了一些,但他永遠都在等人生中的下一張牌。」(p210-211.)

*
讀了幾本
我感覺吉布森不是個太在意讀者的人
他不管你有沒有讀懂
往往故事一開始就切入一個新的背景與人物
他猶自建構自己的世界
你的閱讀是一種與他思想與想像飛翔的競賽
(就像“空戰”中的空中追逐一樣)
你要夠格才可以想像那個抽象的大腦電波
所建構的這一片浩瀚虛擬世界
那片鏡像中的鏡像
但一但你抓到了
那個與他筆下同飛翔的感覺
超棒
堅持了三本
在他筆下的世界之後奮力追逐
這本終於感覺稍稍可以與其同步了

閱讀有時是一種追求同行的感覺
在某一段 某一個角色身上你突然領悟到作者的用意
那個用意與你恰恰心有同感
那麼就吾道不孤


回應上一篇<寂靜>的心得
這兩本都剛好講述了一個資訊科技過快、過於依賴的世代
亦或說是生活狀態
兩位作者都沒有直說科技不對
但暗示往往人性總容易讓過於簡單達到的事情走鐘
容易沈迷
而有時生命中的周折與折騰
也許反而是一種安撫
是一種再思
再思那些你那麼想得到的
是不是真的想要


喜歡的句子:
P30. 建築攝影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等待:等待陰影慢慢離開你想要捕捉的細節,等待建築自己把結構的明暗與平衡關係展示出來。等待的時候,建築本身就是日晷。
P34. 你遇見了一個符號幽靈…… 所有這些被接觸者都基於一種滲透我們文化的科幻意象……是從深層文化意象中玻璃出的碎片,它們有自己的生命。
P48-49. 全息信息有這樣一種特性:如果你把碎片撿回來,將之照亮,那麼每個碎片都可以顯現出整朵玫瑰的型態。在漸漸墜入睡夢的過程中,他看到自己就是那朵玫瑰,七零八落的每一個碎片都顯示了一個他永遠不了解的整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其他人生活的碎片……每一個碎片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玫瑰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