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出版……依然很貼近台灣現況。
台灣2006年的每周家務平均時間,女性為16小時,男性為6小時......男女差距的縮小,主要源於女性家務時間的減少(外食增加、電器協助與服務外包),而非男性的協力分擔。
再查了一下行政院資料,有配偶的女性做家務跟照顧人的時間是丈夫(同居人)的2.5-3倍。
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9H5JM59Swi6YhdicthksZg%40%40&d=m9ww9odNZAz2Rc5Ooj%24wIQ%40%40
話說這本書真的不是鬼故事全集嗎?
第一個故事就很恐怖......之後的依然很恐怖......這本書裡的男性是有隱身術嗎?默默地就從所有場景消失,一切都是女性的問題,女性「無法在工作與家庭中找到平衡」,而他們會在旁邊「默默支持」,如果「需要的時候也會幫忙」,只要女性「迫切的懇求」。
而且最詭異的是:完全不做家務的那一群,並不是薪水比妻子高的男性,而是薪水比妻子低的男性。高薪女性必須負擔所有家務「以補償低薪男性受挫的自尊」。
恐怖的邏輯:「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擁有一個妻子來照料家裡,是男人的特權。如果男人分攤第二輪班,他就會失去特權。」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09631
這新聞看完感想是:中國經濟學系的教授想要免費女傭。
把常態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並且貶低每日家務的重要性,磨損了感情。所有離婚配偶都有家務分配不均的問題。
結婚前務必與配偶明確分配常態家務(每天都要做的部分),而這本書沒有討論到的同性伴侶,根據其它調查結果,做家務的時間差不多。
女性投入職場後,回家依然要進行第二輪班。
在職場上因為生育與第二輪班,被質疑不能全心投入工作,因此拿不到更高的職位與薪水,又因此被認為女性的工作相較男性的工作並不重要,所以「應該要照顧好家庭」。
而男性則可以在女性的犧牲奉獻之下無後顧之憂的拿到更重要的職位與更高的薪水。
繼續循環,不斷貶低女性在工作與照顧家庭的價值。
30多年前出版的書......但是最近我朋友工作的部門,竟然開始實行書中提到的「20分鐘不在座位上」就會被主管盯的......政策......
節錄句子:
1. 這些女性談論睡眠的方式,就像飢餓的人說起食物一樣。
2. 冷酷的浪漫伴侶市場,由男性挑選,女性則按照青春、外貌、有沒有孩子等條件被挑選。
3. 兩人對於那些事情應該得到感謝的想法不同,導致了他們對彼此的怨恨。
4. 婚姻就如跳舞,永遠是相互牽繫,隨著對方動作而改變自己的步伐。
5. 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擁有一個妻子來照料家裡,是男人的特權。如果男人分攤第二輪班,他就會失去特權。
6. 女人的低薪資、高離婚率,以及女性從屬地位的文化遺產,共同創造了一種社會氛圍,讓多數女人在遇到一位願意分攤「一些」的先生時,便覺得自己很幸運。
7. 照顧家庭需求的重要性,以及照顧家庭的工作價值被貶抑。
8. 婚姻裡的衝突,反映了更大的社會張力,而這些張力來自快速變化的女性與變化速度緩慢的男性之間的差異。
9. 舊形式的父權,女人困在家庭裡,但同時也在其中得到穩定的經濟基礎。新形式的父權,女人不僅自己賺得所需,還要自己料理一切。
10. 社會對於家務工作價值的貶低,進而也輕視從事家務工作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