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30

幸福瘦:不節食、不復胖,從心開始的23堂療癒減重對話 BY 貳團 LT Chen

這是一本由新陳代謝科醫師所寫的體重控制書籍,有別於坊間各種體重控制書籍各擁一個學派,先講一些理論背景,放幾個實際案例,接著滿滿的食譜,馬醫師回顧執業多年來遇到的病人,整理出減重過程中隱藏的內在訊息,巧妙得編在一位虛擬門診病人的門診對話中,並且提供實用的應對技巧。

一邊看一邊覺得好像最近比較有名、流行的「學說」(原子習慣-對自己的投票+意志力消耗+複利效應、胰島素阻抗、減醣飲食、168輕斷食、定錨效應)都被拉進來套用,雖然有飄過「這是在跟風嗎」的念頭,但想想反倒應該說是很厲害的整合應用呢~

以下提幾個覺得受用的觀點和小技巧:
1. 心理部分:
1)體重天花板:體重往往並非由「理想體重」決定,而是由無法忍受的體重天花板決定的。譬如從85公斤開始減重的人,雖然心中有個55公斤的理想體重,但根本來說是無法忍受自己85公斤。手段上除了設定階段性目標(減掉10%的體重,避免目標太遙遠反而無前進動力)外,建議每成功減重一些,譬如從85減到82,就重設天花板為82、以不超過82為前提繼續努力。

2)「自發」的重要性:很多狀況下過度飲食或不肯調整飲食是下意識為了對抗過度關心的旁人(親友甚至莫名奇妙的路人),必須是自己想改變、自己決定如何調整,才有執行和持續的動力。

3) 「起胖點」:如果短期內體重大幅上升,在訂定減重計劃之前,應該先回頭檢視、解決心理因素。

2. 飲食部分:
1) 三分練,七分吃:運動對體重的影響其實沒有一般以為的那麼大,當然有運動有幫助,但改變飲食才能有根本上的改變;而且在飲食上一步步做調整會比逼不愛運動的人去運動更容易實行及持久

2) 白熊效應:愈告誡自己不要吃,愈會滿腦子各種美食;不如不要壓抑食慾,而是在想吃東西的時候,給自己兩個選項,挑選其中一個相對好的選項,既不完全剝奪也不完全放縱
*這點也可以跟原子習慣說的每次行動都是對自己的投票呼應,每次都選擇相對健康的時候,會讓自己更有「我是個飲食理智/健康的人」的自覺

3) 增加取得難易度:不需要逼自己完全戒除零食,但也不要讓零食放在唾手可得的地方,想吃的時候再買;通常一時嘴饞的衝動沒有高過出門去便利商店購物的衝動xD
*原子習慣也說到最有意志力的人是最不需要動用意志力的人,與其挑戰自己「不吃的決心」,不如從根本做起—不要讓自己隨時隨地受到誘惑。另外馬醫師也提到可以把人比做一杯水,把水放到冰箱就會變冰水,放到火爐旁邊就會變溫熱水;如果讓自己在各種美食環繞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就會大吃特吃,相反的,若是環境中沒有食物,也就沒有會不會亂吃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