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次《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講述的是戰後作家的故事,《天亮之前的戀愛》把時間軸往前推到了日治時期的台灣作家群像。作者有時評論作品,有時補充作家資料、作品背景,甚或以作家A帶出作家B的出場轉折都很順暢,像在讀故事一樣的流暢。要說有突兀的地方是後段呂赫若那邊的故事似乎有重複感,或許是跟本書原先是以專欄形式集結而成又加以改寫之故吧。裡面可以看到日治時期作家們在不同時代的階段所感受到的課題,日治前期到中期,或許都是徬徨,徬徨於所學無用、殖民次等待遇,到漸漸要融入了卻又即將戛然而止。最有印象的是龍瑛宗在1930年代照著旅行手冊鐵路指南的環島旅行,並將之寫成<台灣一周旅行>,令我感到當時台灣的富足與風雅。書的最後對比了兩個同期作家台灣翁鬧與日本太宰治,後加上邱妙津,這三人代表的或許是作家得以跳脫時代加諸的桎梏,能騰出手追求個人浪漫自由的象徵吧。其中翁鬧與太宰治竟是如此的相似,如果翁鬧能留下照片的話,會不會也是在銀座酒吧抽著雪茄呢?青森車站有一間拉麵店主打太宰治,菜單上有他日常三餐或是拉麵碗裏有他的作品引言。不知道台灣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地方,能讓我們用這種方式懷念一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