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原作,而群友大推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著,實則是介紹本書作者開創的「非暴力溝通」理論基礎。
而我個人喜愛本書更勝於「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原因無他,看他人的再詮釋,不如看原著來得直接與清楚。
非暴力溝通等同於善意溝通,或許我們不認為自己說話的方式帶有暴力成分,但事實上,我們所說的話語,經常傷害他人和自己,造成痛苦。
當我們不再不假思索慣性的反應說話,而是根據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需要」,並且「有意識地回應(請求)」,就能降低傷害。
而這四要素,前面的群友已經寫得蠻詳細,就不特別說明。
在此,直接舉例,以利大家更理解非暴力溝通。
事件:常與同事聚餐的先生,回到家向配偶告知,今晚要和同事聚餐,老婆就不爽生氣對著老公說:你們也太常聚會了吧!事件的結局,就和老婆吵了起來....
本案以老公的角度立場,並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如下:
一、觀察(如實描述而不評論,如同照相機般):
老婆此刻脹紅著臉、音量變得大聲,對著我說:你們也太常聚會了吧!
二、感受(要區分想法和感受):
(1)想法:老婆很機車、總是很有意見、且多疑(這多是慣性的回應與思考)
(2)感受:我很委屈、挫折、又無助,也很生氣(請辨識自己真正的感受為何)
三、需要:我需要被老婆尊重與信任,常與同事聚餐才不會被邊緣化
此時,也可以想想老婆的需求是什麼?例如覺得老公常出門,沒安全感,擔心老公的安危或是老公喜歡與同事聚餐,更勝於與自己獨處,老婆覺得沒有被愛.....等等
四、請求(須區分請求而非要求,表達可以做什麼,而非不做什麼):
老公提出請求:老婆,和同事間的聚餐,有助於職場上人際關係,我需要你的信任與支持,希望每周能有一次和同事聚餐的機會。
藉由上述溝通方式,就能好好說話,也不致於覺得對方再刁難你,導致戰火節節升高。
以上簡單的實務演練,希望有助於大家認識非暴力溝通,也開放詢問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