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利率長期這麼低?《致富的特權》是一本前央行理事一起批判過去央行政策的書,不可否認光是這點就有八卦的味道,也因此一上市就掀起話題。
🔷🔷🔷🔷
台灣央行長期實行雙低政策
台灣長期低利率、低匯率,過去我們總是耳熟能詳這些政策的「好處」,像是低利率促進企業融資,低匯率可以幫助台灣出口業等等,片面看出來這些敘述都沒有問題,但問題出於「長期」。
每個政策總是有受益受害,長期執行讓受益者長期獲益,最終產生弊端。長期低利率讓企業更好借錢,但也催生殭屍企業(只靠借款但沒有實際獲益的企業),資金浮濫造成房地產投資者獲益,但年輕人負擔不起的高房價;長期低匯率,使得台灣出口容易,但消費者以較貴的價格買到進口物品,大舉重視出口產業也可能間接造成產業升級不利,影響台灣競爭力。
🔷🔷🔷🔷
央行的生財始末
至於央行為什麼二十年來堅持低利率、低匯率,始終如一呢? 並非完全可以為台灣帶來好處,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政府將央行當成賺錢金雞母,每年央行盈餘繳國庫占政府收入比都有10%以上,央行擁有超高的獲利水平。
這些獲利的收入來自央行將外匯存底拿去投資美國債券,以因此匯率維持可以決定這些投資的損益,台幣一升值,外匯存底就會產生匯率損失。除此之外,要維持高獲利,成本控管也十分重要,買進外匯釋放出新台幣,央行會以給各家銀行的定存單收回,要支付給銀行利息,書中作者發現央行並沒有回收全部干預匯率所產生的新台幣,市場上的資金也因此慢慢增加。
若此時台灣利率遠小於國外市場,央行的利息支出才能少於從國外市場所賺的收入,當兩者利差越高,央行的收入則越高。自此之後,央行獲利繳國庫就像是毒藥一般,政府仰賴央行賺錢,而央行再也離不開低利率、低匯率。作者認為,台灣長期稅率低,但低利率與低匯率是將財富重新分配,將稅負變相加在存款者、無資產者身上。
🔷🔷🔷🔷
未來會往哪邊走?
這樣生財之道最巧妙之處,在於人們很難有直接的痛感,大家甚至還以為我們賺了外國人的錢,而後果是慢慢顯現: 台灣高房價的原因或許不只長期維持低利率,但低利率可能是其中重要推手。長期維持雙低匯率,固然有其他國際金融考量,但問題點確實出在央行決策不夠透明,如果連理事都覺得不夠清楚決策背後的目的,一般民眾更不可能知其邏輯。盈餘繳庫,就像是大多數毒品沒有那麼容易戒斷,央行更不可能輕易放棄這樣生財之道。「致富的特權」內容我認為帶給我們重要的一課是: 一旦框架抵定,未來改變沒那麼容易,只能在既有的框架和限制下思考如何出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