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藍佩嘉耗時8年,選定了4個地域與家長組成性質互殊的小學(書中化名為天龍國小、河岸國小、海濱國小與田園國小 ),參觀教學現場與訪談學童家庭成員後,將她對於個案家庭的觀察,放置在臺灣與全球社經環境的脈絡下為探討、分析的一冊。就我個人的教養經驗而言,或可歸入書中所述的「中產階級父母」,經常感覺在維護快樂童年與鞏固經濟安全之間拉扯,對於書中所提及的當代社會氛圍對父母密集情緒勞動的無形要求,與隨之而來強化的性別分工,特別感同身受。另一點是書中提到國家與學校等機構,經常有一套預設的親職與教養腳本,它忽略了現實當中各種機會、資源的不平等所造就的階級偏誤,在多數時候只是將弱勢或非典型家庭貼上問題家庭的標籤,縱然引入外在監看力量,卻未必能提供實質而有意義的長期援助。哪怕是作為預設對象的中產階級家庭如我,有時在閱讀「親子天下」等網站文章時,也會感受到它只是在販售親職焦慮—就如同無盡的商品廣告將匱乏與缺失感灌輸予我,閱讀所謂的親職專家的言論,永遠都讓我感覺自己是不夠適格的父母。我不能說書中質性採訪的結果能夠歸結出任何教養方式的指引(當然我相信這也不是藍佩嘉教授的意圖),但我確實看到了各式家庭的困境與掙扎,並深感此刻在同樣為人父母的道路上,摸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