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30

原來,食物這樣煮才好吃!:從用油、調味、熱鍋、選食材到保存,150個讓菜色更美味、廚藝更進步的料理科學 BY 貳團 Weiwei

本月宅在家裡,這本剛買不久的新書《原來,食物這樣煮才好吃》頗適合疫情時閱讀。沉浸在料理背後的科學原理,獲得知識、也可以應用在烹飪上,知道原理之後更能增進廚藝,是本一舉數得的好看書。

作者是一位美國食品科學博士,他熱愛美食,所以研究食物背後的科學原理,發現控制溫度、濕度、酸度、鹽分等,就能改變料理口味,透過這本書他要告訴讀者,掌握科學原理就能把菜燒得更好吃。

這本書的七個章節分別是「烹飪基礎、調味基礎、肉類魚類、蛋類奶類、水果蔬菜、烘焙甜點」,每個章節以各種不同的問題,幫助我們更了解料理。例如,「醃料能讓肉變嫩嗎、抹油可以讓肉更多汁嗎、煎封牛排能鎖住肉汁嗎、如何煮出最完美的水煮蛋、讓派皮變薄脆的秘密是…」,作者的分享不僅有烹飪訣竅,還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科學根據。我想就算是很會做菜的人,也不見得知道這麼多背後的科學原理。

有些題目是我一向感到好奇的,在這本書中也得到解惑。例如,「為什麼有些孩童和大人,會討厭生青花菜的味道?」「為什麼有些人覺得香菜有肥皂味,有些人不覺得?」原來生青花菜含有的酵素,苦味高度敏感的人容易反感,孩童又有敏銳的苦味受體;香菜的獨特氣味,大多被歸類為醛類化學物質,有些人又因遺傳體質對此高度敏感,特別是東亞、非洲、高加索人種,而醛類也是製作肥皂的副產品,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把香菜與肥皂連結在一起。對烹飪和食物有興趣的人,會透過本書獲得不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