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何偉在2011年到2016年全家旅居埃及時寫的書,這時期,埃及經歷2011年1月人民上街要求穆巴拉克辭職;2012年6月穆斯林兄弟會的穆爾西經選舉為埃及總統;2013年7月穆爾西任命的國防部長塞西罷黜穆爾西;2014年5月塞西經選舉為埃及總統;何偉以時序分為總統、政變、總統三個章節,筆法同時穿插考古調查的古埃及與現在埃及對比映襯。
就古埃及而言,生命是日常生活的循環,每年只有一期穀類作物、依賴尼羅河定期氾濫,沒有灌溉系統,帝國收稅但沒有發明錢幣,有字母但象形文字出奇固定、不熱衷發展抽象理論或將解決問題的方式標準化。
現代埃及似乎與古埃及有所對應,埃及人的個體民族性,是坦率友善、但隨興混亂的(可以約晚一點點嗎?);埃及群體也是,不論是兄弟會、抗議民眾、甚至掌握國家權力的警察、地方行政組織、他們面對每件事的態度,都無法脫離當下,只需解決當下的問題即可,而且一切都在個人的層級上,沒有機制與體系-埃及人只有日常。埃及的城市布局亦如此,為何抗議活動都在清真寺周遭,作者的解釋並非抗議與伊斯蘭信仰掛勾,亦有許多抗議活動是由世俗團體發動,但埃及市區沒有市民空間,沒有城市規劃,只有清真寺是地區能見度最高的機構。
比對作者在中國的觀察,中國近30年經濟發展之方式,是建立制度與程序,並且以教育及經濟為根基,投注公共教育、建立吸引外國投資的優惠政策,製造業平均占超過30%GDP;但埃及產業部門停留在能源開採與生產,雇用人力相對較少,全體勞工25-40%受雇於非正式部門,對於未受過教育的上埃及人(尼羅河上游),從事地下經濟的比例高(拾荒者、管理員、送貨員、營建工人);而且傳統性別、家庭制度的束縛,埃及女性必須在丈夫許可下才能工作,而通常男性是不會許可自己的女人拋頭露面,勞動力自然減少一半。何偉在埃及也找到前往經商賣女性內衣的中國人,中國人對於埃及的文化環境缺乏認識也無心認識,但反而讓被家庭傳統束縛的埃及人感到自在,中國人做生意的方式是人家喜歡什麼就賣他們什麼,不會關心你買了東西要作什麼,做生意不是在交朋友,「他們不會問埃及人要不要選舉,或是會不會鎮壓民眾,或是會不會把記者關進牢裡,他們不在乎」,但美國人認為「如果大家都像我,他們就比較不會攻擊我」,中國人不這麼想,中國人的策略在建立經濟關係,而只要你破壞這些關係,那你也會傷的跟他們一樣重。
何偉在埃及那幾年,與負責社區垃圾清運的薩依德、同性戀翻譯馬努、埃及阿拉伯文老師里法阿特建立深厚的友情,書中有寫到他們的人生故事,以及不同社會階層、教育背景、性向的人,他們的生活難題與面對方式,在不能出國的現在,閱讀史地人文如此豐富的書籍,覺得很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