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4

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 BY 貳團 壹零

作者:雪萊‧卡根
出版社:先覺
出版年份:美2012|台2015
┅┅
📖閱讀心得
讀到一半選擇放棄的書(後述原因),以下先僅就讀過的前半發表一點感想收穫。

作者開宗明義就說自己是「物理論」的支持者,本作也基於此立場用哲學方式討論生與死。對於一般人相信死後仍有生命(靈魂)的看法,加以反駁並提出相關論證——反對靈魂不滅、堅持死後世界不存在等觀點。同時本書內容首先排除了「宗教論點」——我覺得這點蠻好的,因為一旦加入了宗教信仰,就很難以完全中立的立場來看這本書,或者應該說虔誠教徒會看得很痛苦。

個人覺得有意思的部份是關於「靈魂是否存在?」的探討。

先說,不是我深信靈魂的存在(理智上甚至還有點偏無神論),而是作者提出的論證尚不足以說服我而已。但作者提出的論點之一「機器人與電腦能擁有像人類一樣的感情嗎?」卻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機器人或電腦因進化而擁有人類般感情是科幻電影常見的設定,如:變人、機械公敵、AI人工智慧、瓦力等等。而這裡指的「感情」套用在人類身上,則被視為「靈魂」的一部份(二元論)。但不論是機器人或電腦,明明都只是由金屬零件組成的非生命體,又從何而來的靈魂呢?

不要覺得上述進化設定僅留在電影裡,事實上因應高齡化或各式目的,不少公司都有在進行如何讓機器人更加像人類的研究計劃。並且部份過於像人類外型的設計,也曾產生道德倫理上的爭議(比如性愛機器人)。

理性上來說,我們知道機器人的情感反應來自於人類所輸入的大數據收集,根本稱不上靈魂。但反過來說,人類擁有的情感反應,不也是經由日積月累的經驗(大數據),才使我們知道什麼時候該笑、什麼時候想哭嗎?同時我們會隨著人生經歷增加而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這不也是一種進化?

如果我們人類會因為人生經驗而產生情感,並藉由經驗增加而產生不同情感,那麼因輸入數據而擁有基本情感的機器人,又為何不可能因為數據的累積而進化出和人類一般的情感呢?

🔶「我們不需要訴諸靈魂才能解釋靈魂的存在。純粹的物理物體也可能擁有情感與感覺,所以我們還是沒有理由假定靈魂的存在。」——雪萊‧卡根。

作者很坦承指出自己的某些論證至今仍受爭論中,他雖然希望讀者看了書後能同意他的觀點,但他更希望的是能引起大家對生與死的思辨能力。對我個人來說,雖然中途放棄,但既然還能寫出一點讀後感,我想還是有達到一點作者的希望吧。

🔶「聲稱靈魂存在的論點是否具有說服力?如果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對我提出的各種反駁會想做出什麼回應?另一方面,你如果同意某一項論點不成立,是不是有另一項聲稱靈魂存在的論述是你認為比較充分的?」

┅┅
❌沒能讀完的原因❌
倒不是因為作者寫得不好或者翻譯的問題,事實上本書評價還挺高。而我讀的時候也因作者提出的部份見解,頗有思辨上的一番收穫。唯一問題出在這是很考驗閱讀理解能力的一本書(個人感覺),需要非常專注在每一文字上,比如:

🔺「有些哲學家說過,我們雖然相信自己擁有自由意志,但這只是一種幻象。他們為什麼會這麼認為?正是因為這項論點的其他部分所指出的理由!這些哲學家有時候會指出,既然我們是物理物體,就受制於決定論,而既然決定論與自由意志互不相容,就不可能真的擁有自由意志!當然,他們體認到我們相信自己擁有自由意志,卻認為這項信念只是個錯誤。實際上,我們是物理物體,只是我們懷著自己擁有自由意志的幻象而已。」

🔺「我如果能夠想像一件東西存在而另一件東西不存在,那麼這兩者就必然是不同的東西。畢竟,如果你心中想的只有一件東西,那麼你就根本無法想像這件東西存在而同時又不存在!所以,我如果真的可以想象一件東西存在而另一件東西不存在,那麼這兩者必然是不同的東西,而不是同一件東西。當然,在實世界裡,一件東西還是有可能因為另一件東西不存在而無法獨自存在。」

恕我駑鈍,這兩段(連結上下文)我大概反覆來回看了三次才理解作者的意思。而這類型的句子大量分佈於本書裡,這讓向來走輕鬆閱讀,隨心理解的我讀得頗為吃力——即便我讀之前就明白本書是用入門哲學來探討生與死,但基於我哲學方面涉獵尚僅止於幼幼班,實在無法一眼看透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但,我放棄不代表這就是一本難看的書,只能說目前的我尚未達到能輕鬆閱讀此書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