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8

善用悲觀的力量(《沉思錄》實踐版):培養逆境抵抗力,放大簡單的快樂,打破不滿足的慣性 BY 貳團 Joanne

兩千年來世界改變了許多,人性(人類心理)卻沒什麼改變。

本書作者Wlliam B. Irvine是個哲學教授,闡述他覺得很實用的哲學-古典斯多葛主義(Stoicism),聚焦羅馬而非希臘的斯多葛學派,代表學者包括羅馬帝國1世紀的塞內加、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以及著有<沉思錄>的2世紀羅馬皇帝奧里略。

我還滿欣賞作者對斯多葛的詮釋與見解,其中之一在於「無論有沒有人生哲學,都要付出代價」-沒有人生哲學,終究也要付出成本,例如說把時間用來追求毫無價值的事物,而在後期回顧時扼腕不已。
這讓我想到蔡璧名在<莊子,從心開始>中提到的「窅然喪其天下焉」,什麼事情是我們以終為始來看也值得追求的? 而不是「早知道當初...就好了」。盲從主流價值觀與社會期待是否也隱含著沒有深思過自己的目標與價值觀?

除了破題人生哲學的重要性外,他也點出斯多葛應用在現代人生的實用建議,例如消極想像(讓我們學會知足感恩,這也是對抗心理學享樂效應的最佳良方,本次疫情來臨,讓我深刻體悟到自由的可貴,而非將一切視之理所當然)、控制的二分法-可控與不可控的觀點(阿德勒的課題分離也是這種應用)、鍛鍊意志力(吃了冰淇淋會享受到口腹之慾,不過如果你堅持不吃,你也會體驗到另一種快樂-自律的喜悅)、沉思錄的實踐(每天睡前檢視自己比昨天進步了什麼? 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而在人際相處應用上,斯多葛哲學家提到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浪費時間在無意義-我們無法控制的事物上),尤其是如果想獲得他人贊同(取悅別人),意味著我們不得不採納他們的價值觀(就很難取悅自己,除非價值觀剛好相同)。舉例而言在我們追求目標、遠離舒適圈的過程中,對失敗的恐懼往往來自害怕他人的看法,其實你可以輕鬆贏得這些反對聲浪者的讚許-只要你放棄你的夢想,跟他們一樣就可以。斯多葛哲學家說,如果能夠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就會表現得很好。在選擇朋友時,避免與價值觀被腐蝕的人來往,因為惡習會傳染,不久後會發現相處久了自己會被影響,破壞心靈平靜,就像避免與感冒的人近距離相處一樣。

整體而言,是一本實用且可理解的哲學書籍,也意外發現許多觀點與現代心理學理論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