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世界 喚醒內在的力量(Eckhart Tolle)
摘要:
節錄有感觸的片段:
CH4. 角色扮演--小我的多重面貌
9. 有意識地爲人父母:
很多孩子對他們的父母暗藏了憤怒和不滿,主要原因就是彼此的關係不真誠。無論父母是多麼有意識地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孩子内心深處都渴望母和他們相處时,能夠像一個「人」,而不是在扮演角色。對你的孩子,也許你尽全力做好、做對了每一件事,但是這還不夠。事贤上,如果你忽視了本體(Being),你做(ding)再多都不夠。小我對本體一無所知,而且深信籍由不断地「做」,你最終会獲得拯救。如果你被小我掌控,你會相信藉由不斷地「做更多」,最終會累積足夠的「作為」,讓你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覺得圓滿。事實不然,你只會在「做」之中迷失自己。我們整個人類文明已經在「做」之中迷失了,由於「做」並不是根植於「本體」,所以一切作為都是無用的。
那麼,如何把本體帶入繁忙的家庭生活,以及你和孩子關係中呢?
關鍵是關注你的孩子。關注有兩種,一種是我們稱之為以外相為基礎的關注,另一種是無形的關注。以外相為基礎的關注總是與做和評價有關,如:你功課作了沒?吃晚飯、不要做那個!快點準備好!
接下來我們又要作什麼?這個問題基本上總結了很多人家庭生活的樣貌。以外相為基礎的關注當然是有必要且正當的。但如果你和孩子的關係僅止於此,最重要的向度就丟失了,「本體」就完全被「作為」蒙蔽。
當你看著孩子、聽著、碰觸任何事情的時候,你要保持覺警、定靜,完全地臨在,除了當下時刻的本然表面之外,不期盼任何事情。這些方式會你創造一個身體的空間。在那一刻,如果你臨在,你並不是一個父親或母親,你成為傾聽、觀看、碰觸,甚至說話的那個警覺、定靜和臨在。你就是那個在作為背後的本體。
10. 認出你孩子的本體
單就外相,你毫無疑問地比孩子優秀、高大、強壯,知道的較多。而且,你會無意識地讓你的孩子覺得樣樣不如你。在你和孩子之間沒有等,因為你們的關係當中只看外相。你也許很愛你的孩子,但是你的愛只是人類的愛,也就是說,是有條件的、佔有的、會間斷。只有超越外相,在本體之們才是平等的,而只有當你在自己的內在找到那個無形無相的向度之後,你們的關係才有真愛存在。那個臨在中的你,那個永恆的本我,能夠在另一個人之中識出他自己。而對方(即你的孩子)會感覺到被愛,也就是說,感覺到他的本體也被認出來了。
愛是在他人之內辨識出你自己的本體,這樣一來,在純粹人類的範疇(外相的範疇中),我們與他人都是獨立存在這個幻相就昭然若揭。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其實是渴望被認可,不是外相的層面,而是本體的層面。
如果父母認可的只是孩子的人類面向,而忽視本體的面向的話,孩子就會感到與父母的關係有所不足,缺乏一些絕對重要的事物,於是孩子心裡就會累積痛苦,有時甚至是無意識地對父母怨恨不滿。「為什麽你不能認可我?」
當其他人認出你的本體時,經由你們兩人,那份認可就把本體的向度更加完整地帶到這個世界來,那就是可以救贖這個世界的愛。我所說的這些,是針對你和孩子間的關係,當然適用於所有人際關係。
11. 放棄角色扮演
放棄定義你自己不管是對自己對別人說。不要在意這是別人怎麼定義你,當他們定義你時,其實是在自我設限,所以這是他們的問題。當你與生命的互動時,不要只是發起角色或提供功能,而要成為一個有意識的場域。
為什麼小我要角色扮演呢?這是因為一個無意識的思想:我是不夠的。接下來就是其他無意識的思想:我需要一個扮演一個角色,以便得到讓我能夠全然成為自己的東西;我需要得到更多,我才能成為更多。
但是你不能變成比你之所是更多,因為你的身體和心理的形相之下,你是與生命本身合一,與本體合一的。
在外在的形象上,你會--而且始終都會--次於某些人,或是優於某些人,但在本質上,你不會次或優於任何人。真正的自尊和謙卑都是從這份了悟中升起的。在小我的眼中,自尊和謙卑是矛盾的;在真理中,自尊和謙卑是相同的。
CH7. 找出你的本來面目
2. 豐盛
花幾個星期試試以下這個方法,看看它會如何改變你的生活實相:試著付出你認為別人吝於給你的東西讃美、感激、協助、關愛等等。你沒有這些東西嗎?那就假裝你有,然後它
就會自然到來。在開始付出之後沒多久,就會開始接收了。你不會收到你未付出過的東西。流出決定了流入。無論你認為這個世界吝於給你的是什麼,你都已經擁有了,但是,除非你允許它流出,否則你根本不知道其實你早已擁有它。這也包括了豐盛。這個「流出決定流入」的法則,在耶穌強而有力比喻中表達得很清楚:「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用十足的量器,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 」
所有豐盛的源頭都不在你之外,它就是你真實身分的一部分,然而,試著感謝和體認外在的豐盛開始吧。看看你生命四周的圓滿--照在皮膚上溫暖陽光,花店門口擺放的美麗花朵。在每一步中,都有著生活的圓滿。感謝所有在你周圍的豐盛,就會喚醒你內在沉睡的豐盛,然後讓它流出。當你對陌生人微笑,就已經有些微能量流出了,你就成給予者。時常問自己:「此時此地我可以給予什麼? 我對這個人和目前的情況,能夠提供什麼幫助呢?」
你不必擁有任何東西,就可以感到豐盛,而如果你持續感到豐盛,你所要的自然就會到來。豐盛只會降臨在已經擁有它的人身,聽起像不太公平,當然不公平,但這就是宇宙法則.豐盛和質乏都是你內在狀態,並顯化成為你的實相。
5. 混亂和較高次序:生命的安排是高層次,我們在體驗一時一刻無從得知命運的安排
7. 不在意所發生的事情
「我不在意任何發生事情」意味著,我內在與所有發生的事情和諧一致的。不在心理上為它貼上「好」或「壞」的標籤,就只是讓它存在。
14. 容許小我的縮減
對小我來說,對方是對是錯並不重要,它對自身的防保護,比對真相有興趣多了。而這種防衛保護,是針對心理形式的「我」。最常見 的小我修復機制就是怒氣,它可以使小我短暫但劇烈地膨脹。所有的修復機制對小我來說都很理直氣壯,但實際上卻是功能失調的。
有一種特別強而有力的靈性修持:有意識地允許小我被縮減,而不試圖去修復它。不妨經常實驗一下。比方說,當有人批、責怪,或是辱罵你的時候,先不要立刻還以顏色或急著為自己護,試著什麽都別做,讓自我形象維持在被縮減的狀態,全神貫注在此時內心深處的感受。一開始的幾秒鐘,你可能覺得很不舒服,好像自己的尺寸縮小了似的,然後,你也許會感覺到內在有一非常鮮活的開闊感。其寶你完全沒有被縮減事實上你展了。然後,你會很驚訝地發覺,當在看似被縮減的狀況下,鄰絲毫不加以抗拒、反應時(外表跟內在),會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實質的東西被縮減了。
CH8. 發現內在空間
蘇菲教派古老故事,一位中東地區國王,老在快樂與絕望的情緒中擺盪,一點小事就會讓他勃然大怒,或是引起劇烈的情緒反應。有一天,國王對他自己和他的生活感到厭煩了,想要尋求出路。他派人去找相當受人尊崇的智者。當智者到來,國王對他說: 我要變成和你一樣,請你給我個可以為我的生活帶來平衡、祥和,以及智慧的東西好嗎? 我可以付出任何你要求的代價。 」
智者說:「我也許可以幫你,但是這個代價太巨大了,你的整個王國給我都不夠。所以,如果你能珍惜它的話,我就把它當禮物送給你。 」國王承諾他會好好珍惜這份禮物,智者就離開了。
幾個星期後,智者回來,交給國王一個裝飾精美的玉雕盒子。國王打開它,看到裡面有一只簡單的金戒指,戒指上刻了字:「這個同樣也會過去。」
「這是什麼意思?」國王問。智者說:「經常戴著它,不管生什麼事,在你評斷那件事前,觸摸這個戒指,然後念上面刻的文字,這樣,你就會永遠在平安之中。」
「這個同樣也會過去」,到底是什麼使得這簡單的幾個字這麼有威力?表面上看來,當不好的情況發生時,進些字句似乎可以提供一些安慰,但同樣地,它們也會降低我們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享受,因為當好事出現時,這些字的含義似乎變成:「別太得意了,它不會長久的。」
這個金戒指的故事則指出了「無常」的事實,當我們能認識到「無常」時,就能做到「不執著」。不抗拒、不評斷、不執著,就是真正自由和開悟生活的三個面相
戒指上的字不是說你不該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一切,也不是僅在你受苦時安慰而已。更深一層的任務是讓你覺到,不管是好是壞,一切事物都是稍縱即逝、無常的。當你覺知到事物的無常,你對它們的執著、認同程度就會減少。不執著不表示你不能享受這個世界所提供的美好事物,事實上,你可以更享受它們,因為一旦你看清並接納萬物的無常及不斷變化的必然性之後,你可以在它們存在時好好享受其中樂趣,而不用擔心或焦慮將來會失去它們。
不執著,你就獲得了站在制高點綜觀全局的優勢,不陷在生活事件當中。當不再完全認同於有形世界之後,意識,也就是真正的你,就從有形世界的獄中解脫了。這份自由,就是內在空間的升起。內在深刻的定靜和微妙的平安將到來,即使在看似「不好」的境況下。 「這個同樣也會過去。」頃刻間,在看似不好的事件周圍,出現了一些空開。
同樣地,在情緒高低起伏的周圍,甚至痛苦的周圍,也有空間升起。更重要的是,在你的思想與思想之間,也有了空隙,而那個空隙中,會散發出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平安,因為這個世界是有形的,而平安是屬於空間中的。這就是神的平安。
現在,你可以享受並尊崇俗世的事物,但是不會把它們原本沒有的重要性和價值加諸其。你可以積極參與創造之舞,但是不執著結果,不再對這個世界做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滿足我吧,讓我快樂、有安全感、告訴我我是誰」,這個世界沒有辦法給你這些;而當你也不再有這樣的期望,所有我們自己創造的痛苦就終結了。所有這些痛苦,都是由於過於珍視這個有形世界,不理解內在空間那個向度所引起的。當那個向度出現在你的生活中,你可以享受名種事物名種經驗、感官愉悅而不迷失自己,不對任何屬世的東西成癮。
心得:
先是閱讀了Eckhart Tolle的「當下的力量」,接著閱讀這一本「一個新世界 喚醒內在的力量」,兩本書都用身心靈感受;有自我療癒、平靜的深刻感受。非常推薦想更了解自性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