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普遍出現在台灣的飲食裡,如沙茶牛肉炒芥藍、羊肉燴飯、沙茶火鍋,以及鍋燒麵,以上這些料理都添加令人食指大動的沙茶醬,你我熟知的牛頭牌沙茶醬,更是從小到吃到大的好味道,不知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如果不是牛頭牌,就感覺不對味。那麼你是否曾想過,這美味的沙茶怎麼來的?還是你根本就認為沙茶就是台灣發明的?今天就帶你一探究竟這熟悉的老味道是怎麼來的。
沙茶醬進入台灣人的餐桌,要從中國廣東潮汕人開始說起。這沙嗲(satay)源自於東南亞,早期潮汕移工到東南亞工作,回到家鄉時便把沙嗲的做法帶回去。二戰結束時,國民黨撤退來台,也包含一部分的潮汕人,為了謀生便在台灣熱鬧之地,做起了家鄉味,就是沙茶與牛肉的料理。也就是說在台灣光復前,並沒有沙茶醬。而「沙嗲」原是馬來話,因閩南語的「茶」發音與「ㄉㄧㄝ」類似,所以傳著傳著就叫沙茶了。
其實沙茶的製作非常複雜,講究者乃加入數十種不同香料炒製而成,每家口味都略有不同,而台灣不若南洋盛產香料,因此潮汕人便尋求在地食材,這沙茶也慢慢演變成台灣人習慣的口味。沙茶也影響台灣人的飲食習慣,早期台灣農業社會,多半使用牛隻耕田負重,為感念牛隻辛勞,台灣人並沒有食用牛肉的習慣,而沙茶偏偏與牛肉非常對味。隨著台灣工業化,牛隻便不如以往重要,而台灣人的下一代也慢慢接受食用牛肉,尤其是到潮汕人所開的沙茶餐廳大啖牛肉,蔚為一股風潮。
本書也列舉台灣各地沙茶牛肉爐的老字號,作者親自走訪這些老店的第二代、第三代,他們見證了台灣如台北西門、高雄哈瑪星等地區,沙茶飲食文化如何影響台灣,書中還有不少老照片,透過作者描述,彷彿讓讀者穿越時光隧道,了解這些老店的變遷,有興趣的群友不妨親自走一遭,嚐嚐這美味的沙茶老店,說到這裡,我的口水又嚥了幾口下喉,正盤算著如果解封,非得跑一趟嚐鮮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