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7

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 BY 壹團 均亭

最近讀了些歷史相關書籍,重新思考讀歷史的意義。歷史,每個人求學階段都必學的科目,但在死背硬記的升學壓力之中,我很少印象自己有反思過學習歷史的意義,考試過後,當年硬背的歷史地名、年分早已模糊,直到在歐洲旅遊時才重新突然意識到想了解歷史的慾望,但這種慾望總隨著回到家旅行箱收納進櫃子後,也同步束之高閣。

《像史家一樣閱讀》以美國角度,探討了七個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同時也運用這七個故事告訴讀者怎麼用史家觀點去解讀這些歷史事件。作者自己也提到,成為史家的人是少數中的少數,為什麼我們要像史家學習? 資訊爆炸時代,我們面臨的資訊真假難辨,我們可以將新聞上的事件都視為歷史事件,這些都是過去發生過的事件,人們需要找到方法去理解這些資訊,這時就可以向史家讀歷史的方法借鏡:

🟦找到並釐清文獻史源
史家讀歷史並不是將到手的資訊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而是先確認史源: 到底是誰寫這份文獻? 甚麼時候寫的? 釐清的方向可以整理成下面2W+1H:

WHAT: 是一則日記? 洩漏的電子郵件? 備忘錄?
WHO: 史料出自何人? 這個人可能有甚麼利益關係或特別立場?
WHEN: 史料出自何時?
HOW: 是否是第一手消息? 或是是主觀推測?

閱讀文獻,並不是將書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而是先從文獻最後找到史源。蒐集文獻並非死板的重述資料,史家閱讀是整理文獻脈絡並向文獻作者拋出疑問,就像與歷史人物進行一場對話一般,一步步將問題釐清。

🟦將歷史脈絡化
歷史事件發生時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必須將想辦法把自己放在該時空當中,而不能以現在人普遍的想法思考,才能夠了解當中事件的背景,甚或每個人的利益衝突與思考邏輯。「探究史源是將閱讀行為化被動為主動的行為」,釐清文獻來源可以衍生出建立的資訊架構,史家並不會在整理文當下就決定立場,而是透過部段的「探究」,將文獻中的碎片一片片找到、拼湊起來,就像個偵探一樣,一步步找到並且還原歷史「可能」的真實狀況。

https://notebookpage1005.blogspot.com/2021/07/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