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雷諾是一位自由記者,某次專題裡被主管指派與一位前景看好、獲獎無數的「金童」記者雷洛提烏斯共筆報導,但在採訪撰稿過程中察覺有異,為了維護自己和《明鏡周刊》的聲譽,儘管在揭發過程中遇到極大的質疑和阻礙,他仍堅持指出問題,即使可能會賠上自己的職業生涯,仍不斷找尋和提供證據,試圖逐步挖掘出雷洛提烏斯造假的事實。最後,藉此事件,莫雷諾進一步在書中探問:雷洛提烏斯為何能持續大膽撒謊不被識破,甚至屢獲重要新聞獎項?新聞報導與文學寫作間的界線該怎麼拿捏,以及「真相」到底為何會變成「假新聞」?
現今大眾對假新聞已經不陌生,媒體資訊戰也無所不在,更有許多針對媒體素養、媒體識讀的討論,而莫雷諾在反思的章節裡亦提到:當讀者對雷洛提烏斯騙局感到不可思議並譴責新聞媒體不自律的同時,應意識到讀者對於報導的「習慣口味」是如何間接地促發了這場騙局。莫雷諾也說:「報導文學並非較好或較差的撰稿方式,但它就是不一樣,它可以喚起更多情感認知。因為好的報導文學不是知識分子的習作,在這些報導的背後,是我們對自我的認同,以及想要更理解人類生活基本概念的需求。」「回到先前的提問:報導的寫作形式是否比其他文體更容易發生造假情事?(中略)綜觀這些事件的脈絡,就會發現真正有意義的問題並非報導的寫法是否合理,而是報導的寫作方式是否存在結構性的問題,即使它保留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