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1

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 BY 壹團 Daphne

本書藉由多位因為各種理由而不當媽/當不成媽的女子個人經驗分享,書中清楚說明現代人還是被困在無後和不生這類的用語,這兩種說法能看出,一邊是生不出孩子的傷心人,另一邊則是悠然自得的逍遙人。

不當媽可能並不是一項單獨的重大決定,而是許多小抉擇的結果,許多人不是明確地「選擇不生」,只是沒有明確地「選擇生」,維持無子女的狀態,是專心追求其他目標而延遲孩子的合理結果,接下來,大自然替我們下決定,步入更年期,使我們失去生育力─都怪學校、工作和終身大事(?)

透過她們過往的心路歷程,探討不當媽的原因、她人如何看待他們不當媽的身分,或對自己不當媽/當不成媽是否有過後悔,對其它當媽的人的看法,對別人孩子的相處與應對,不當媽的女子在與其他女子之間的友誼是否會被影響,有沒有小孩和另一半相處幸福與否的統計討論,以及不當媽後在其他事業、興趣與多出的時間如何運用、安排分配,甚至是年老後,獨身/有另一半的人怎麼安排老年身後事。

是否該為了生小孩而犧牲自己的事業與興趣(畢竟時間資源有限,得承認小孩會佔去一定部分),生小孩是一件「應該做」,不做就天理不容或很自私的事嗎?但我們自己的出生也不是我們所選擇的,在這樣一開始就被迫出生的情況下,為何在被動地開展了一生後又要被冠上這麼多強迫而非自願的「應該做」呢?

有些人覺得生小孩才能擁有完整的人生,但所謂完整人生的定義是每個人都相同,或應該相同的嗎?有些人天生就愛小孩,也有人天生就不愛小孩,就如同有人天生喜歡吃牛肉,可是有人因為喜好、宗教或身體消化因素而選擇不吃牛肉,不吃牛肉的人就該被認為是無趣、不會享受的人嗎?

我覺得在不當媽的人當中最痛苦的莫過於想當媽但是因為生理或伴侶的因素而被迫當不成媽,他們在面對其他當媽的人時,一定承受了相當程度的心理壓力。當然也不代表那些自願選擇不當媽的女性就該被社會指責或是認為他們自己爽很自私。

無論如何,人生都是只有一次而且幾乎錯過就不能重來的經驗與體驗,自己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體會,自己的所作所為最後也都是由自己承擔。只要能清楚知道選擇了甚麼樣的道路會走向甚麼樣的終點,在這樣的前提下所做出的選擇都要給予尊重,而當然,那些不得不/或被迫選擇下的成果,有時只能接受或自己慢慢消化,命運與自主之間,我們該如何取得平衡,這或許是我們一生的課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