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斯文·赫定是瑞典籍的探險家,生卒為1865-1952年,大概就是清末民初、經歷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年代。
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他,自幼受到當時北極探險隊及開發新航道的冒險活動影響,很早就立下了探險的志向。
看這本書的時候,心中有些地理觀會需要重新調整,因為近百年前的國家與現今大不相同。當時的波斯王朝尚未變成現在的伊朗、俄羅斯依舊是沙皇所統治、中亞地區被各國所殖民佔領,我們熟悉的中國依然是掛著大清的旗幟。
在書中,作者曾經忍著頭痛攀上海拔一萬八千七百呎的波斯最高峰—達馬文山;騎馬躍進中俄邊境的結冰河水當中,其中最大的創舉,就是由西向東的穿越中亞,費時三年深入了當時歐洲人尚未涉入的路徑。
有別於只有文字記錄,拜西方科學基礎所賜,作者在探勘的時候也會攜帶許多儀器,進行地理方位的測量、記錄,甚至會採集動植物的標本,留下許多珍貴的資料。
在旅程最驚險的歷程,是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5個人8隻駱駝1隻狗進入,剩下2個人走出來,還餓到啃皮帶、差點渴死。探險不僅需要強壯的身體之外,求生的意志更是重要。
《Star Trek 》的名言「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完美的詮釋了何謂「探險」。
21世紀的現代,人類的足跡幾乎遍佈了全世界,深海、極地、荒漠、高山、叢林等等,幾乎任何一處,都印上了我們的腳印。
科技的進步降低了探險的門檻,GPS定位系統、無線電減少了失蹤的危險;打火器、瓦斯爐讓用火變得容易;濾水器、乾燥食品讓人不再擔心吃的衛生問題;更不用說那些更輕、更暖、更耐用的裝備。
相較於以往所面對的困境,感覺現今的探險,更像是在對前人的創舉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