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1

萊緹的遺忘之海 BY 貳團 宜旻 (Niка)

The Ocean at the End of the Lane不是Neil Gaiman最受歡迎的作品,比之美國眾神宏大瑰麗的書寫格局,這部是結構簡單的奇幻小品。再比之Neverwhere, Anansi Boys中充滿創意、各種鮮活的腔調、旋律與聲響,The Ocean at the End of the Lane故事發生在一個偏僻的礦業小鎮,沒有Neverwhere架構於繁複倫敦地鐵的豐富地下世界,也沒有Anansi Boys嬉遊俏皮的色彩,劇情、故事背景相對的單調寧靜。相較Coraline也缺乏瑰麗陰森的恐怖和機智勇敢的主角。這不是一部創意橫生、靈巧生動、劇情轉折起伏難以預料的作品,但我認識這是Gaiman相當細膩、情感深沉的作品,直指真實醜惡的愴痛,並溫柔碰觸那道難以癒合的疤。

礦業的蕭條,家庭面臨經濟危機,不得不分租空房、讓陌生的外來者進入私密的家庭空間。租客的離奇自殺,讓七歲的主角與神秘的Hampstock家族產生連結。與他經濟搖動、正值脆弱的家庭相比,Hampstock家則是樸實且穩固,敏感的小男孩很快發現這家子三代女性迥異於常人之處。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跟著11歲的Lettie展開驅趕怪物的冒險,卻在過程中犯了無心卻致命的錯誤,將危險帶回世界、甚至帶進了自己的家。

主角是個喜歡閱讀的小男孩,常常在書本中跟著勇敢的主人翁們探索奇幻的世界、歷經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冒險。但是,不像那些被讀者鍾愛的腳色們,他一點都不特別,沒有特殊的能力,不勇敢、也不機智,甚至連名字都未被提及。我們是否有都有犯了無心之過,卻發現無論如何彌補,傷害難以挽回,而陷入深深自責的經驗? 他犯的錯誤扭曲他的家人、撕裂著他的生活,崩解這個家,當他努力彌補,卻面對成年人的誤解與暴力時,他只能無助的接受。他無法保護自己、也無法保護所愛的人。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反英雄人物,只是一個普通的孩子。

但即使如此,他還是努力的對抗這股遠遠凌駕於他的力量。逃離禁錮的閣樓,在大雨中跑入田野與森林,他知道他會輸,但他還是繼續跑著,飛騰在身後的怪物,正享受著他的無助與慌亂,滿足於戲逗獵物的樂趣,巨大閃電劈下,大雨讓土壤泥濘不堪,而他只能繼續奔跑。駭人的怪物,其實也不是全然的邪惡。打破世界平衡,進入人類的世界,也只是出自於孤寂,他以為滿足人類的種種慾望(但哪有給錢是塞進別人喉嚨裡的啦),可以讓人快樂、自己也可以被這個世界接納。就像迷惘的孩子,怪物並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什麼,只是渴望與人建立關係,同樣脆弱孤單,用自己的姿態與孤獨掙扎,如此而已。

離開家鄉後,主角遺忘了這段過去,以及與父親疏遠的原因,只依稀記得這條在路底的巷子,這個小水塘,還有大家口中移居到澳洲的童年玩伴Lettie,在他的夢境中不斷召喚著他。回鄉參加父親的葬禮,他再次不自覺地再次被召喚,如夢遊般,他迷惘的帶著依稀的記憶片段回到巷內深處。童年中駭人的怪物、家庭的背叛與暴力,自己的無助與絕望,以及為了保護他而身受重傷,在神祕的水域深處陷入百年沉睡的Lettie,都深埋於一池皎潔水月。

無論在哪個年齡,被現實如何磨礪得越加蒼老憔悴,他終究會回到這間有著小小鴨子池的小屋,滿月與新月對映,正如記憶的片段多重而不全。寧靜的池畔,部分回憶浮動,年過四十的主角試著凝視過去的傷疤,得到原諒、撫慰後他將再次遺忘,並繼續拖著滿身疲憊,尋找自我的歸屬。

這是一個細膩的奇幻故事,也是一篇心理式的成長回憶,裡面的世界如同回憶般層層推疊,找到一個不起眼的小水塘,就能沉入幽深廣袤、古老的回憶之海。在這片深廣不可測的水域,在巨大的憂傷與溫柔中等待著、療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