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薦而翻閱的書,這本書討論到滿多面向,只挑較有印象的部分做記錄。
作者提到孩子在4~5歲就開始採取某種固定的生活方式,而童年記憶對一個人的生命影響甚大,並舉不少最初記憶的例子來解釋。除此之外,記憶也最能充分表現一個人的心理,在閱讀時一邊試著回想小時候的回憶,以及代表的意義等,這點讓我想起以前跟朋友聊過學生時期的記憶,同一件事我們有著不同的印象,若有機會想整理過往種種回憶。說到這,《寫作的起點 》這本書還躺在書櫃裡。同時也疑惑,若是一個人失去過去的記憶,他會以什麼方式如何活著呢?聯想到《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 》這本書。而記憶這個主題也使我回想起《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對我來說透過閱讀來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而作家本人又是以什麼心情回顧他的記憶呢?想再翻閱史蒂芬.茨威格的其他作品。順便一提,之後也想找個時間閱讀《說吧!記憶 》。
在談論罪犯這一章,每個罪犯-或是每個人都在努力贏取勝利,但罪犯沒有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聯想到破案神探系列裡討論到罪犯是否是天生的論點。另外也提到相當大的罪犯比例來自抑制犯罪的家庭,這點倒是挺意外的,不知道有沒有類似的主題書或統計供進一步參考。
阿德勒提到了男性化抗議,進而想到家族裡的親戚表現以及日本的厭女現象,作者也提及了他對於婚姻、家庭的看法以及母親的重要性,因此想參考同時代女性對於這塊的想法,以方便做個比較。吳爾芙應該算是同時代吧。
心得打完,想閱讀的書單又逐漸增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