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獄梗」、「舞台效果」、「喜劇表演」,什麼程度上是可被容許的?
「幽默,擁有將禁忌領域的門閂瞬間解開的效果。脫序的行為大可高舉『幽默』的旗幟,以『好玩、開玩笑』之名得到容許。過度認真看待輕鬆的對話,反而還會被視作不適當。正因為這種行為跨越了禁忌的領域,挑戰權利的諷刺才變得可能,社會也才願意承認其價值。然而,一旦禁忌的門閂是朝向弱勢解開時,便開啟了一場殘酷的遊戲。」
「殘酷性,源於行為者與受者間的極大差距。」
「太過輕鬆地認為『玩笑就只是玩笑』的想法本身,與社會排斥弱者和視而不見的態度有關。」
「你我必須審慎思索自己究竟是踩著誰發笑的原因。」
「要人坦然承認藏在這些幽默背後的陰暗面心態自然不容易。」
「對弱勢群體開玩笑絕對不是輕鬆的遊戲,並且具有促進歧視的力量。」
因什麼發笑?踩著誰發笑?看看最近的時事話題。
女性的性關係與性經驗被用來貶低並嘲弄女性,很好笑嗎?誰沒笑?誰笑了?
https://tw.appledaily.com/entertainment/20210930/KCXT7YJW6ZC2HDBFG262QV32WE/
我是否享有特權而不自知?
能夠參加這個群組,代表了我識字、擁有3C產品、有時間看書並寫心得。這樣的我,比起某些人,應該也是某種特權階級吧。
「由於特權是『擁有者的餘裕』,因此擁有者根本是處在連自己『擁有的事實』都意識不到的自然、舒適狀態。無關自己的意圖或努力,即能擁有的日常、自然、理所當然、正常的條件與經歷。」
站在這個地方的我,會歧視某人而不自知,同時也被某人所歧視。
「改變自己站的位置,景色也會變得不同。」
「『我不歧視』的可能性,實際上趨近於零。」
「系統性歧視讓歧視看起來不像歧視」
「像是性別這種很難易位體驗的條件,便有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察覺自己的特權。」
這世界存在規則,然而,誰「有權」訂定規則?誰得利,誰受害?
「重要的是,誰擁有劃分這條界線的權力。在這塊土地上,有人裝模作用地扮演著主人的角色,然後行使著將他人塑造成客人並拒絕在外的權力。」
「美國漫長的種族隔離史,正是始於『拒絕』。」
「進入公共空間的資格。」
「在公共空間裡,看不見遭到拒絕的人們。」
「實際上,我們極常為了給某人警告,而在路上使用『視線』。」
「在街道上,始終存在管束人與行為的規則與監視體制。」
「只要檢視一個社會如何設計與分配一個所有人每天至少都要去幾次的空間,便能得知這個社會如何區分人,以及什麼人是主流、什麼人被排斥在外。」
「不平等的社會之所以令人身心俱疲,原因在於不當縱容仰賴個人努力解決結構性問題。關於名為『不平等』的社會不正義的責任,必須由遭受歧視的個人獨力背負。」
即使單純以發言的姿態來看,也能發現歧視無處不在。
「多數可以肆無忌憚的攻擊少數的意見;相反的,少數卻被單方面地要求『將表達內容修飾到不自然的程度,並投入極為細心的注意好讓對方不會感受不必要的刺激』。不願傾聽少數意見的多數,要求少數注意自身發言。事實上,即是強迫少數沉默。」
如何改變這個社會?需要透過教育與法律。
「少了法律與規範,很難期待光是倚賴個人們自發性的協議就能達到平等。因此,不應該忽視你我維持不平等體制的情緒力量。」
「在歧視早已蔓延的社會裡,實在很難期待不靠任何法律層面的規範便能達到實質改變。」
「與其管控日常發生的瑣碎歧視視線或行為,我們更應該透過有系統地改變教育、全面檢討社會,形塑能改善歧視風氣的制度框架。」
「以人權與正義原則為中心。」
「積極平權措施,意味將根據情況對遭受不利的群體採取需要的特別措施,以實現平等。」
我會為了某人的權益行動嗎?哪些人的權利又比誰更重要?如果損害了我的權利呢?
「如同『不平等』一詞,特權亦為一種相對的概念。與其他群體比較時,相對自然與舒適、有利的秩序,絕非意味著生活就能過得輕鬆、簡單。」
「萬一是相對擁有特權,且對現有體制感到舒適的人,不只是單純地不樂意追求公正的進步,而是認為這麼做『不正確』。」
「假如將平等認知為零和賽局,更是會將對方的利益視作自身的損失。」
「渴望改變既有不平等的社會秩序,很難期待沒有『爭議』。」
「平等,不是理所當然給我們的東西;平等,是人類受正義原則支配的產物。你我皆生而不平等。唯有遵循你我互相保障彼此權利同等的決定,才能平等地成為同一群體的一分子。」
「在你置身的位置,你將做出什麼選擇?」
節錄句子:
1. 所有的歧視幾乎大同小異――受歧視的人確實存在,做出歧視的人卻視而不見。
2. 即便人們都相信世界已經足夠正義,但平等始終要透過抵抗不當法律與體制的人們才得以獲得進步。
3. 當人們相信自己是客觀且公平時,便會強化自己的確信,做出更加偏向的行為。
4. 授課不是自己在教導某人,而是自己在學習更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