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書之後,能深深了解到要改變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有多麼困難,種姓制度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根深柢固,難以撼動。
過去我也很疑惑,面對種姓的歧視與壓迫,難道都沒有人試著反抗嗎?原來是有的,這本書介紹的就是對近代印度種姓制度影響深遠的人物「安貝卡博士」,同時,他也是在印度獨立後,立法廢除種姓制度的「印度憲法之父」。
安貝卡出生於最底層的「達利特」階級,因為當時英國殖民推行新法規的的關係,他最後憑藉自身努力攻讀了四個博士學位。
他的一生經歷著達利特被欺壓、被漠視的傷痛,立志於改變「種姓歧視」的狀況。
最一開始,安貝卡選擇以非暴力「抗爭運動」,表達被壓迫的情形和平等的訴求,卻引來激烈的肢體暴力與衝突。這讓他意識到,在現階段發起抗爭運動,只會讓達利特受到傷害。所以他轉向投入政治,希望能夠改以較為「溫和」的政治手段,從「法律」上來保障達利特的權益。
但是,在政治上勢單力薄的他,不只要面對高種姓階級的惡意,就連當時率領印度獨立的「甘地」,也與安貝卡爭鋒相對,甘地認為安貝卡的訴求,會導致國內不同種姓間的對立,影響印度的獨立。
因此,一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後,安貝卡成為第一任司法部長,才得以透過擬定憲法,明文規定禁止任何種姓歧視,並設置保障名額,來幫助低種姓族群從社會底層翻身。
但實施憲法後,安貝卡發現社會上的歧視還是存在,要改變現況,必須從人們的內心根本改變。因此,他認為只有改變信仰,才能達到「人人生而平等」的願景,最後率領五十萬信眾皈依佛教。
遺憾的是,在皈依六個禮拜後,安貝卡就離開人世,由於缺乏帶領者,使得改變信仰的人,侷限在達利特人以及發起皈依大典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使得這場革命浪潮難以繼續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