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0

從此好好過生活 BY 壹團 Fam

張琉珍

被譽為韓國文壇「怪物新人」的作家張琉珍的首部短篇小說集。在科技公司任職十年的作者,敏銳的捕捉現代職場的百樣生態,其中<工作的快樂與悲傷>是得奬名篇,一時間40萬人湧入出版社網站造成當機的話題之作。

她筆下的世界是觸目可及當代20-40歲青年的「勞動紀實生活」,有的在app開發公司上班、有投遞百封履歷才被錄取的中古新鮮人、也有將隨意作曲上傳Youtube而意外爆紅的音樂人。有別於大多數的當代小說,這些故事的背景務實到不能再務實,充滿現代人生活的「記帳」和「金流」,也充斥著絕對在村上春樹那樣的小說中看不到的生活計算焦慮,村上筆下那種去酒吧點兩杯龍舌蘭配小說閱讀的男子、在回家前採購多樣食材的作家、每天下午固定去泳池游泳的女人,他們面對的更多是存在的狀態,而不是計算金錢的緊迫,但《從此好好過生活》是:「大約是五萬禮金關係的閃亮姐」,甚至是確實的計算:

扣稅後,月薪是兩百零一萬元。月租五十萬,管理費七萬,水電費萬,網路費一萬,手機費和其他分期七万,雖然沒有男友、但或許有一天會用上的結婚預
備基金五十五萬,為了慶祝就職,透過好久不見的學姊加入稅優型保險與實支實付型保險十二萬,全新的雪纺衫、高跟鞋、裙子、褲子各一共十七萬,以及逛超市買的各材與生活用品七萬。這樣還剩下三十五萬。往後的目標是:包含交通費在内,每天花一萬一千元。

我想這樣的思考運作,或多或少每天都出現在我們這輩「社畜青年」的腦海中,看似精確地捕捉,然而在閱讀過程,彷彿覺得每一篇如此紀實的小說少了點什麼。少了文學中意象湧動的優美,和某種剎時片刻的靈性,甚至願意對無謂狀態浪費筆墨的孤注一躑,沒有詮釋、暗喻、人生縫隙的遐想,許多實打實的故事就這麼嘎然而止。

從禮尚往來的喜帖文化到「等價交換」步入中年的務實婚姻,到好不容易買下新房,卻在打掃阿姨不知遵守界線的質問:「怎麼還不生小孩?」,那節節敗退的百貨經理。在這些故事裡,感覺更多的不是某些情緒,而是這些動態「確實的被記錄下來」的感受。如果是一百年後的人來閱讀,肯能會更有「讀紀錄」的價值,但現在的我看來,其實在每個真的就是當下的當下,找不到閃現驚喜的入口。看到最後一篇,也是唯一觸動我的一篇,彷彿懂了:懷抱著成為紀錄片製作人的夢想踏入社會,總算認清獲得一份非夢想的工作,其中包含著「四大保險、加班費、獎金、年假」才是能握在手中「軟綿綿的事實」。這個篇章也讓我看清楚,這個渴望成為「紀錄片製作人」的記錄者,就是作者本人吧,毋寧說,每個女性都是作者的一個片面,既渴望著雪紡衫和四大保險,又掙扎於觸摸夢想的質地,這樣伸長手腳的拉扯狀態,就是作者顯影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