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封面,乍看之下顯得有些詭異。一大群人排排站在迴轉梯上,像是在拍全家福照,但又不大像,因為這家人也未免太多人了,光是男孩,就有十個。
書腰上的廣告語寫著,「蓋爾文家有十二個孩子,十個男孩,其中六個都患了思覺失調……」
沒錯,這群人不僅是一家人,還是在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研究及病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家人。
蓋爾文一家本是十分典型的美國家庭,父親是強幹的軍官,母親操持全家,生了一大群孩子,個個禮貌有教養。
然而,這一家的平靜和樂,在老大突然發病後,開始分崩離析。家裡的男孩接二連三都患上同樣的疾病,而當時的美國社會,對思覺失調不僅缺乏了解,更充滿歧視。
《隱谷路》就在這樣的基調下展開,分成兩條線,一線敘說蓋爾文一家的背景及他們與思覺失調共處、對抗的歷程;另一線則描繪時代背景,不僅談論思覺失調症的研究史,也談社會對思覺失調的認知。
因為蓋爾文一家的經歷,思覺失調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過去總將這些疾病歸因為家庭教養失敗,直到如此密集的在一個家庭爆發後,學者們才有機會發現遺傳基因其實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之所以能問世,全源於兩個最小的妹妹的起心動念。
兩個妹妹從小成長在充斥著未爆彈的家庭,不僅是慘劇的旁觀者,也不幸淪為哥哥們施暴洩慾的對象。她們經歷了漫長的掙扎與逃離,卻在中年以後選擇與家庭和解,回過頭來,希望記錄下自己曾經歷的事,已經為這些年的磨難找到解釋。
這是一本讀起來壓抑,但又令人忍不住一直翻下去的書。原先以為這麼聳動的題材,很容易流於獵奇的書寫,沒想到作者選擇從每個家庭成員的視角出發,試圖理解他們如何面對這個疾病及他對家庭帶來的影響,增添了許多層次與深度,是十分成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