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開頭就已注定了結局的小說,由伊斯坦堡的一位妓女─萊拉的死亡作為開頭,在她的意識消逝前的10分38秒,以倒敘法的方式展開她的一生。
整本小說裡我最喜歡的是萊拉童年的故事,完全就是一個傳統、保守、父權社會的縮影,透過萊拉的原生家庭,我們看到了父權社會下女性是如何的受到壓迫,無奈、退讓、聽話、委曲求全,以及更甚的,衝撞體制所付出的代價。作者的文筆輕盈流暢,雖然整本書的劇情充斥著不捨、悲傷、憐惜,甚至憤怒,但一路讀下來卻不會有太厚重的壓抑感,彷彿身處黑暗卻仍能瞧見一絲光明。
(以下有小小雷 請斟酌觀看(emoji)(emoji)(emoji)(emoji)(emoji)(emoji)(emoji))
文中作者設計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巧思,童年與家人的「血緣關係」以及成年後與五位朋友的「水緣關係」的兩相對比。妓女、變性人、侏儒、憂鬱症患者,被原生家庭所遺棄、被社會所遺忘,行走在黑暗中的他們,卻是彼此間最溫暖的依靠。
萊拉死後,當她的原生家庭拒絕為她處理後事,導致她最終淪落到無主公墓時,站出來的是她的五位至親好友,他們冒著極大的風險也想要好好安葬她,讓她一路好走。這不禁讓人反思,對一部分人來說,血緣關係並不代表與自己最為親近的人,有時往往反而是傷自己最深的。
可惜的是本書留給五位朋友的篇幅並不算多,且彼此之間戲份也不夠平均,導致角色立體度稍嫌不足,但整體而言仍不失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