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兩個建國中學國文教師所合寫。
為了幫助學子更加認識古文四十篇,他們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帶入生活經驗引領讀者閱讀。
許多古人的文章都是經過歷史淬鍊的精華,但因為教師的授課時間有限,讓閱讀古文對許多學生而言,成為一種知識的記誦,而無感動,實屬可惜。古典最精華的部分在於文章是作者一生的縮影,文如其人,我們在閱讀古文時,可以看到這些古人的風采。
舉幾個篇章為例。
作者講解荀子的〈勸學〉,寫下「我們讀書,不就是為了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嗎?不就是在浩瀚無邊的知識荒野裡,給自己的生命一個解釋嗎?「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作者說明〈廉恥〉時,引用北島的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多少正義之士為了公理犧牲,始終在追求一種精神典型的完成。顧炎武說:「士大夫之恥,是謂國恥」,一個有權力的人如果不要臉,敢於胡作非為,那麼對於國家社會的傷害是更為巨大的。
我們會被什麼說服?這其實取決於:我們究竟要面對怎樣的世界?少年李斯,曾看見廁所中的老鼠吃穢物,終日惶恐,而米倉中的老鼠則無憂無慮地享受穀物。他因而感慨,一個人的前途全繫乎自己的規劃安排。於是這少年,一步一步憑藉自己的實力走向權力的核心。〈諫逐客書〉劈頭便說逐客之過,接著條分縷析秦國富強的歷史因緣,以國之強弱安危作結,當然是功利中的功利。這話聽在秦王耳裡,可以立即奏效。
以上列舉三個篇章,本書用了許多現代文字,生活經驗,講解古文涵義。
現在的學生是幸福地,坊間還有許多生活化講解古文的書籍,對古文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去閱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