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是 “興亡的世界史” 系列之一,主題是我相對陌生的大國:俄羅斯。從 12, 13 世紀蒙古西征結束後,基輔公國,諾夫哥羅德共和國開始。接下來羅曼諾夫王朝,至此我們可能聽過的彼得大帝,凱薩琳女皇現身於書中。隨著沙皇更迭,領土的擴張,近代化與傳統的衝突,貴族與農民的關係等等也依著時間軸描述,終於到了問題堆積如山,人民對沙皇失去信心的 20 世紀。至此共產革命興起,紅潮席捲了這全世界最大的國度,還外溢到世界許多角落。最後,共產主義理想國依舊無法讓戰鬥民族的國度成為人間天堂,本書結尾於戈巴契夫下台,俄羅斯故事翻到下個篇章為止。
小時候看歷史課本,總覺得每次都在講誰當皇帝很無聊,但是如果真的要編一本某地區的歷史通史,似乎不提誰當國王又很難。更何況書名就叫 “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整本書還是以時間軸各個沙皇為描寫的主線。好壞很清楚,好的方面是容易對俄羅斯歷史有個基本的概念,反面就是讓我想起課本。然後看完書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戰鬥民族為什麼許多人對普希金,托爾斯泰朗朗上口,與能哼上一曲柴可夫斯基,史特拉文斯基的旋律。
當然不是說這本書不好,其實興亡的世界史系列都有相當水準。看了這本書,除了書中直接的內容,對我來說,多了一些感觸或認識的議題有:
熊與夜鶯的故事背景:相當於書中開頭蒙古仍深深影響這塊土地的時候。主角的父親既看莫斯科臉色,也擔心韃靼與可汗。並非主角父親怯懦,單純時代如此。
現在德國與俄國斯的關係,不如英美在這次烏克蘭危機的立場,這些年德國相對對俄羅斯友善。起因之一是因為德國在俄羅斯許多投資。其實德國前身普魯士當年和俄國關係密切,凱薩琳大帝原本就是普魯士公主,歷年來許多俄國政要來自普魯士。和英美長年以海洋為中心不一樣,地理因素讓德俄更關心陸地的利益,現在德國的作法頗有當年祖先的傳統。
面積遼闊的專制國家難處。因為義務教育,比起世界其他地方,我相對更了解中國。看俄羅斯史時,深深覺得許多狀況和某些時代的中國相似,制度和國家方向深受君主偏好的影響,底層人民與中上層的矛盾,改革的阻力與反撲等等。也許在同樣的科技與生產力背景下,廣大領土的專制國家就是會面臨這些問題。
已入手還沒看完的興亡世界史還有三本,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工。畢竟它們不斷被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