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0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BY 壹團 chingʕ•ᴥ•ʔ (杰叡媽)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

所謂的教育不是『介入』,而是朝向自立發展的『協助』。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是『課題分離』,自己的課題、他人的課題。

你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而且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不要懼怕他人的目光、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也毋需尋求他人的認同,只要選擇自認為最好的那條路。




另外他還說不可以介入他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他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要分辯誰的課題,只要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將由誰來承受。




行動面目標:

1.自立

2.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支援這個行動的心理面目標

1.我是有能力

2.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自立目標入口:

尊敬。所謂的尊敬,就是對他人可以如實成長發展成他自己的模樣的一種用心觀照。不試圖改變或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帶任何條件,如實認同『對方現有樣貌』。當一個人『現有樣貌』能獲得他人接受時,會因此得到莫大勇氣。因為所謂的尊敬,也就是『鼓勵(賦予勇氣)的原點。

沒有絲毫否定、強求,如實接受他人『像他自己的模樣』,並給予尊重。




去關心『孩子們所在意的事』試圖去了解那是什麼。然後自己也試試看,視情況偶爾和孩子玩,不是『陪他玩』而是自己也樂在其中。這時候,孩子才會開始真正感覺自己受到認可,不是被當成一個孩子來看待,而是一個受『尊敬』的個人。

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如果我和這個人擁有同樣的心境與人生的話,會怎樣呢?




也就是想想假如自己和他年紀相同、生活在同樣的家庭、身邊有著同樣的夥伴,而且有同樣的興趣或在意的事。這正是所謂的『同理心』。

也就是對別人的意見表示『我也和你有同樣感受』的同意與附和。




讓孩子感覺是憑著自己的力量去達成才行。




具體上要怎麼做,才能達成不讓孩子們『依賴』或『不負責任』,要怎麼做才能協助他們真正自立?




比方說,當孩子問到『我可以去找朋友玩嗎?』的時候,有些家長會說:當然可以,或是有條件,功課做完才可以去。甚至禁止孩子出去玩,不論哪一種回答,都是讓孩子處於『依賴』及『不負責任』的狀況下。

所以不能這樣,而是要教孩子:『你自己決定就可以了。』自己的人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一切都由自己決定。至於做出決訂所需要的材料,像是知識或經驗,如果身為大人的我們具備的話,可以提供給他。這就使教育工作者應有姿態。




尊重孩子的決定,從旁協助,而且讓他知道,你隨時都準備好提供協助,保持一種不過份靠近,卻足以協助他的距離,在一旁守候,就算那項決定最後是失敗的,孩子也已經學到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