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核心圍繞在翻譯的定義,作者試圖論證何謂好的翻譯,抑或是好的對應。
作者前面一一介紹各種翻譯文體及方法的時候,都會拋出個問題,試圖挑戰某種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
例如問到「封閉的環境會造成語言的凋零嗎?」,爾後指出關係緊密的群體更容易創造出各種「黑話」。
本書內容涵蓋甚廣,涉及翻譯的定義、各式文本的翻譯方式(如電影、漫畫、詩歌等)、國際新聞編譯、即時口譯、機器翻譯、國際出版市場的生態等。
以下舉幾個有趣的論點
1. 英文譯本會傾向消除異國風味,非英文譯本會傾向強化其異國情調,抑或是所謂的翻譯腔。
2. 電影字幕對字數的限制,反向影響劇本寫作,稱作為Bergman effect。瑞典導演Bergman製作給瑞典人看的是台詞源源不絕的搞笑劇;面向國際的就變成氣氛壓抑的戲劇。 大眾對瑞典人沈默寡言、壓抑情緒的刻板印象每種程度是字幕限制的副產品。
3. 歐盟對24種官方語言平等化的努力,反而可能導致思考結構英文化的結果。但也出現另一種喜聞樂見(?)的結果,那就是歐洲法院的判決傾向長話短說,甚至簡潔到任何一種語言都難以理解。
4. 語言剛開始出現不是為了人際溝通,而是為與他人建立關係,就像是猩猩的梳毛社交,也成為一種身份識別,區分我與他人的方式。因此巴別塔故事的預設錯了,人類語言最開始的用途是為了表現不同,而非一致。
5. 而所謂不能翻譯出來的東西,即是語言在建立社群上的作用,而其他部分,翻譯幾乎都能傳達。
從作者的字裡行節可看出他對部分翻譯評論家的言論不以為然,指出很多評論家是以愛情的語言去談論翻譯的品質,諸如「所有的翻譯都是爛翻譯」、「你的所作所為是背叛!」等言論。
無怪乎,作者最後放出大絕,表示翻譯的真相既非是原語跟目標語的同一、相等或相似,而是好的對應。而好的對應是屬主觀判斷,絕非一成不變。唯一可確定的是,對應不可能跟原本要對應的東西一模一樣。如果想要一模一樣的東西,那就去看原著吧!
作者本人也有很多法譯英的文學譯作,書中也有拿一些譯文片段來展示如何玩文字遊戲。本書推薦給對語言及翻譯有興趣的人,而且可在書中挖掘更多的關於語言學、哲學及文學的衍生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