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用筷子吃蛋糕:一個德國女孩的上海人生 BY 貳團 Suya

十歲的英格,爸爸是猶太人,在納粹的迫害下被關進集中營,媽媽好不容易將爸爸救出來後,全家一起逃往上海。 
    在上海的生活比往日在布蘭登堡的日子困窘許多,爸爸原本是糕餅店的老闆,現只能當烤麵包的師傅,媽媽也因為髒亂狹小的居住環境頗為鬱悶,但英格卻開始興致勃勃的探索這個收留他們一家的陌生城市。
    雖然是金頭髮藍眼睛,但英格很快學會關於上海的一切,甚至還很會買菜殺價,英格逐漸融入上海,也喜歡這個城市,但爸媽的態度讓她無法理解,農曆新年房東邀請英格一家來吃年夜飯,爸媽卻一再推辭,英格很生氣,「這兩個人是怎麼了?什麼都搞不懂,對什麼都沒興趣,也不做任何努力去認識這個新環境!真的是無可救藥。」
    英格跟爸媽說,如果你們再這樣下去,是永遠也到不了中國的。
    
    我對英格生氣的這一段頗有感觸,我也有感覺到自己在年紀漸長後,逐漸安於現狀,不像年輕時那麼勇於到陌生的環境發展新生活,對英格爸爸媽媽在上海的鬱悶我很可以理解,歷經痛苦磨難後,會先考慮到生存的問題,實在沒心情去探索冒險,但對比小孩子勇往直前的行動,又顯得大人把自己困住有點愚蠢。

    作者說英格以及她在上海的冒險經歷是虛構的故事,但她們一家人的遭遇或是類似的故事,卻是極有可能在真實生活中發生。
    在國家暴力下被迫離開家園的無奈,從以前到現在都不只是故事,而是轉眼間就會發生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