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對人性失望,對未來是否還能再相信人抱持著悲觀態度,或許可以閱讀一下這本書,重新對人有不同的看見。
太喜歡這本書,很慶幸能夠遇到它、閱讀它,目前暫排個人年度最佳。像是科普的書籍卻因翻譯流暢又口語,閱讀時毫不費力,像在看故事一樣,好奇接下來事態如何發展,一下子就看完了。
書以一個真實版的蒼蠅王作為開頭,展示了在真實的條件之下,會發展出的是一個互助互信的小型社會,很抱歉,不是蒼蠅王那樣的暴力與黑暗。接著作者提到了布萊恩‧海爾在「最友善生存」裡的發現─如果以適者生存的角度而言,人類的馴化走向是外型越來越可愛友善,有較多友善的行為、更多的血清素與催產素、更久的幼年期、更多的女性化和幼年化外觀、較好的溝通能力,而不是在智力上的更為高等,換句話說,聰明、智力高並不足以讓一個物種延續下去,在我們的大腦容量經過演化少了百分之十後,外觀型態的改變促發了社交中互相模仿的學習方式,我們透過連結、彼此產生關係,將模仿交際帶到每一個個體身上,讓物種整體一起透過技能的傳遞,共同存活與進步,所以人的天性應是友善的。
閱讀過程一直冒出一個念頭:想把以前社會心理學課本燒掉。想起大二時修的社會心理學,教的是源自史丹佛監獄實驗的路西法效應、凸顯對權威奴性服從的米爾格蘭實驗、半夜女子的求救呼喊沒人回應的旁觀者效應、當一個社區裡有一戶人家窗戶破了沒有修,過不久就會有更多窗戶破掉、犯罪事件增加的破窗理論,每一項都在凸顯人性自私、惡劣的一面,這些效應放在社會心理學這門科目裡,彷彿在引導我們對於這個社會的想像要是充滿著這些不能對人性有過多期待的信念。
但事實是如何呢?感謝作者,將這些並沒有敘述完的故事追查下去,讓我們知道監獄實驗和米爾格蘭實驗的過程被主試者操弄不少,而受試者很多時候以為自己是主試者的協同研究者,所以做出這些被操弄過的指令,受試者心裡想的是更廣大的目標─如果這項研究結果對增加人類了解或對全人類的進步是有益的,他在實驗中的作為算是一種集體利益的促進。其實,後來英國廣播公司曾經想要複製監獄實驗製作節目,但這次他們沒給扮演獄警的受試者任何指令,結果就是長達四個小時的影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種實境秀會出現的打架、互扯頭髮的場面,甚至到後來獄警與囚犯還討論出想要創立公社,一片祥和與共榮,但也無聊乏味到大概激不起什麼收視率。即便有一個這樣更為符合實驗倫理的研究結果擺在那,但史丹佛監獄實驗仍然有比較多人談論,也許我們就愛看有些張力的衝突場面,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這也是有些哀傷的事實。
而被刺的女性凱蒂,最後並不是孤單地死在街上,她死在朋友溫暖的懷抱中,這些以前課本裡旁觀者效應的篇章完全沒有提到。至於破窗理論造成的是當時警察濫捕的頻率大幅提高,卻因過多地關注這些代表著第一扇破掉窗戶的小缺失(有時不過是走在路上都會被安以妨礙公務的罪名),而讓更為重大的刑事案件進度緩慢。
我們不知道的事太多了,當這些故事在原始資料中並沒有說完時,我們好像解釋了某些現象,但卻沒有追究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看到的只是片段,而非全貌,好比說當時是有陌生人對發出尖叫的凱蒂掛心的,卻因時空背景對同志不友善,他並不想因報警拉近了自己與警察的距離而曝光自己的性向,所以他請了另一位朋友幫忙,女子最後沒有及時獲救並不是大家對此事漠不關心。
關於同理心,作者提供了保羅‧布倫教授相當有意思的切入點─同理心是探照燈,當它聚焦在特定人物或群體上時,掉出光線之外的那些人或群體就消失在我們的眼界了,當我們對被害人更感同身受,我們就越容易對敵人有情緒,也讓我們更看不到對方的觀點,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歧視、有偏見、有對立,原來同理心在其中發揮了影響力。
後面的篇幅談到更大的脈絡像是以歷史的角度而言,當第一個人開始在肥沃的土壤上畫出一塊區域宣稱是自己的,類似國家、資本主義的雛形,人類才開始進入一種競爭與私利的互動型態。原本大家共享大自然的資源,也就是相當於共產的概念時,並沒有出現這麼多的敵視。但為什麼現在我們對共產的認同度這麼低呢?因為現在的共產主義與真正的共產概念相去甚遠。
書裡談及許多過去真正發生過的美好事跡,包括二次大戰時英國與德國的士兵們在壕溝裡輪流唱著關於耶誕節的歌曲、天亮時爬出壕溝互相贈送耶誕禮物;曼德拉與康斯坦德的見面,對於南非是否還要種族隔離有著不同立場的碰頭,再再說明了我們的偏見與敵對來自不理解,當接觸變多,了解得越深,就會發現對方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書裡紀載的這些故事,讀來讓人為美好的人性動容。
作者在最後給了十點建議,大致的內容是希望我們仍對人性抱持著相信,當你不確定時,先假設最好的情況;試著多去理解儘管你也許不支持也不知對方的想法從何而來;關於同理心,擁有它但也要試著保持距離,因為太感同身受,對自己的刺激也會過大,過大地暴露在這樣的情感狀態下,不太能夠有精力做出更為有力的行動;為自己做了善舉感到自信,不需要感到不好意思而刻意找一個自私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因為你真的善良又仁慈。
我很喜歡這本書,它再次穩固了我對世界、對人性的信念。很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接觸它,我不知道你讀完之後會不會像我一樣滿滿感動,但從一個不同的、更圓潤的角度理解自己、理解身邊的人甚至是跟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也許可以反射回來帶給自己更為從容溫柔的力量,繼續在人生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