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這本改編的電影上映了(日本,台灣大概還要等半年吧)就把書再拿起來看了一次,嗯我還是不知道要怎麼介紹這本書。只能想到什麼講什麼。
《流浪的月》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對他的感想到底是什麼。看完當下明明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但下一秒想起角色的境遇又開始掉眼淚,可是想想又覺得這應該是最好的結局了吧,但結局真的是每次看每次都哭的比前一次還誇張。
自己都覺得情緒有夠不安定。
這本能講的東西真的太多了,對孤獨的定義、「冰淇淋為什麼不能當晚餐」、不是愛情、親情、也不是友情的一種嶄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該如何定義、別人給你的善意話語,或是你給予別人的善意話語,到底是真的站在對方的立場,還是在之中其實滲入了
「平常來說應該是這樣」
「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怎麼做」
「不是我囉嗦但我是為了你著想」
這種出自“善意”的個人想法?
大家真的知道當事人的全部想法嗎?
這些善意的話語真的是他們所需要的嗎?
所謂的設身處地真的有辦法做到嗎?明明不是當事人?
有時候看到一些討拍文最後都會吵起來。現在想想很有可能都是大家以自己認為的”常識”去評論事情,認知的差異最後就會發展成誤會跟衝突。
自己講一講都覺得語言組織能力有夠差,總之真心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看看這本。
不輕易同情他人、不評論他人、不用自己認知的常識或個人經驗去斷言他人。
共勉之。
『事實與真實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