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9

接單人生:兼差、斜槓、自由工作,零工世代的職場樣貌與實況記錄 BY 壹團 家寧

Hustle and Gig《接單人生》

🟥這本書在說什麼

藉由採訪共享經濟平台的工作者以探討共享經濟的真實面貌,所謂的共享經濟帶給我們的到底是自由還是奴役?

(-)(-)(-)(-)(-)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共享經濟的定義

共享經濟是個概括性名詞,泛指以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共享與再利用為目的,替用戶進行配對的 P2P 公司。

而共享經濟的初衷在於服務提供者可以藉由出租自己閒置的資源以賺取額外收入,藉此定義衍生的活動大約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別:

商品再流通→二手物品販賣
提升耐久財使用率→閒置空間出租如 Airbnb
服務交換→提供勞動力或者是專業技能
生產性資源共享→提供工具或者是辦公空間

不過這個領域的定義經常不太一致而且有所矛盾,像是 Airbnb 被視為典型的共享經濟但是民宿卻不算、Uber 與傳統計程車的分際也愈來愈模糊,而且大型平台的運作模式也愈來愈趨向隨選經濟而非共享經濟。

而且「是否屬於共享經濟」的話語權經常掌握在大型的平台上,這些平台往往僅將共享經濟作為其行銷的話術,其次要怎麼說怎麼做、甚至能不能擠進所謂「共享經濟」的圈子,也通常是媒體說了算。

(-)(-)(-)

🔷共享經濟平台宣稱的好處

共享經濟平台通常將「共享經濟」稱為新一代的經濟模式,並且能夠解決過去資本主義或者是現有社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因為它能夠賦予工作者自由選擇工作的時間、增加多元的收入、降低社會上的歧視、重新建立人與人的連結、並且讓大家成為自己的老闆、就如同創業一般。

乍聽之下這些論點確實其來有自,若以 Uber 為例,工作者確實可以自由地上工、自己決定何時要開始載客而不是被迫於固定的時間上班打卡;再以 TaskRabbits 為例(此平台後續會做介紹)也能夠讓工作者利用閒暇時間接受一些跑腿或者是勞力活以增加一點額外的收入;又以 Airbnb 為例,工作者(此處指房東)可以將自己閒置的房間或者是房源出租,而且還可以自由的選擇開放日期。

在現今勞資雙方立場不對等的情況下,共享經濟似乎的確解決了勞工普遍弱勢的問題,並且提供了多元組合的方式已建立自己的收入管道,但是實情上真有如此美好嗎?

(-)(-)(-)

🔷共享經濟的現實

共享經濟的現實可以說是本書所要探討的核心,首先號稱自己是共享經濟平台的各家企業,其經營模式有相當的差異,而且絕大多數被人詬病的是將共享平台將工作者視為獨立承攬人員、以規避企業理當要負擔正職員工的福利、保險、健康以及社會安全網等支出成本。

而且共享經濟所創造出來的現實與平台所宣稱的情況有很大的落差,若平台管理不當、反而是讓工作者陷入更惡劣的勞動環境,再加上平台可以片面的修改運作規則與演算法的調整,都讓共享平台的工作者陷入收入不穩定而且工時拉長的困境。

(-)(-)(-)(-)(-)

🟥共享經濟四大平台

本書主要採訪了四個共享經濟平台共 80 幾位工作者作為書中的核心資訊來源,這幾個平台分別屬於不同的領域,具有各自特殊的性質跟運作模式,可以藉此一窺共享經濟中工作者眼中的現實為何。

🔷Uber

Uber 是一家提供載客的網路科技公司,使用者可以向該公司申請成為司機,並且透過 APP 媒合有坐車需求的顧客。

而此平台號稱他們透過這種模式讓許多人可以自由的選擇上下班時間並且賺取豐厚的收入,但 Uber 由於不像傳統計程車一樣受到監管、但是卻又經營極為相似的業務,導致彼此衝突不斷、再加上其經常遊走於法律的模糊地帶,在許多國家或者是地區皆面臨諸多官司爭議之中。

(-)(-)(-)

🔷Airbnb

Airbnb 是一家提供住宿民宿公司,使用者可以向該公司申請成為房東,透過該公司的網站上架房源並且媒合有住宿需求的旅客。

此平台宣稱房東可以藉由出租其閒置的空房間或者是房源以獲取額外的收入,同時還表示可以透過這種方法連結全世界的人並且拓展彼此的生活圈,但 Airbnb 與旅宿業者經營的業務也極為類似,在監管跟管理上也經常有所爭議。

(-)(-)(-)

🔷TaskRabbit

TaskRabbit 是一家提供勞務媒合的公司,使用者可以向該公司申請成為勞務提供者,並透過該公司的網站接取委託者的需求,目前仍未在台灣提供服務。

此平台也宣稱透過他們可以讓每個工作者可以在自由的時間接取各種委託以增加額外收入,而這些需求的內容包羅萬象,像是跑腿、代購、修繕、清潔、組裝家具等等需要或不需要專業技能的項目都有,而該網站過去是由競標的方式來媒合委託者與勞務提供者,但目前已轉型為隨選服務的平台。

(-)(-)(-)

🔷KitchenSurfing

KitchenSurfing 是一家提供私人廚師服務媒合的公司,使用者可以向該公司申請成為廚師,並透過該公司的平台接受委託者的委託,目前在台灣也未提供服務。

此平台表示擁有烹調技能的人可以自由的在想要的時間提供服務、到委託地點調理餐點以賺取額外的收入,並且同時與人建立連結。

(-)(-)(-)

🟥從事共享經濟的三種工作者

經過作者訪談了很多在共享經濟平台的工作者後,依照各自的社經條件跟經營境況將這群人分成三種類別。

🔷成功組

成功組可以說是唯一符合共享經濟平台所宣稱美好情況的代表,但這群成功組其實本來就具備良好的經濟條件跟穩定的工作,共享經濟平台對他們來說真的就只是另外一個額外賺取收入的管道,而且也確實有人透過這些平台進行微型創業,像是透過 Airbnb 出租大量房源,或者是透過 KitchenSurfing 接觸潛在客戶等等,但是這些都代表著他們本來就擁有相當的財力跟專業技能。

另外也因為他們並非以共享經濟平台維生,所以也不會被迫接受平台各種嚴苛的考評或者是不平等的對待。

(-)(-)(-)

🔷奮鬥組

奮鬥組在現實生活中其實生活無虞,但是在世界經濟發展放緩或者是衰退的情況下,仍然偶爾會有入不敷出的情況,基於這種原因或者是想要未雨綢繆、所以便踏入共享經濟平台的行列。

不過這群人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在正職上有其專業,但是對於共享經濟領域仍然算是門外漢,所以經常在需要付出額外精力學習或者是在處理相關業務時顯得疲於奔命。

(-)(-)(-)

🔷掙扎組

掙扎組在生活中由於各種原因而無法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在社會上處於經濟弱勢的一群,雖然透過共享經濟平台有機會可以透過兼差跟接案獲得收入,但是許多平台在加入之前便已經擁有基本的投入資金門檻(像是加入 Uber 需要先擁有合格的車跟一台能夠連網的手機),所以許多掙扎組的人反而一開始便因此而加重其負債。

再加上掙扎組的人在經濟條件上已經屬於弱勢,所以對於平台不合理的對待往往只能忍氣吞聲而且迫於接受,是屬於共享經濟這個大旗下最大的受害者。

(-)(-)(-)(-)(-)

🟥共享經濟的真相

共享經濟對於前述三種人來說的意義大不相同,本書則大多著眼在前述的奮鬥組以及掙扎組,因為這兩種人相對來說是比較沒有選擇的條件跟權力,這群人也是共享經濟平台黑暗面下的最大受害者。

🔷勞權倒退為奴工制

勞權的發展是經過了好幾代人的努力,才有如今每日工時 8 小時、每週工時 40 小時為原則的成果,但是過去勞工的工作條件曾經是每日工時 11 小時、每周工時 70 小時以上。

而且過去勞工在職場上可以說是欠缺了各種安全上的保障、像是缺乏教育訓練、職業保險、福利救助以及退休保障等等,而這些都是在經過數十年甚至百年的努力跟爭取才有如今的成果。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跟經濟環境的改變,由於正職員工的成本對於企業來說相對較高,所以便衍生出各種規避的方式、像是將正職員工調整為定期契約工、兼職人員或者是時薪人員等等,藉此減少原先應負擔的保險、福利以及退休金等等成本。

而共享經濟平台最被人詬病的就是將工作者視為獨立承攬人員,意思是平台認為自己與工作者並非是勞雇關係而是對等的承攬關係,所以平台完全不用負擔工作者的一切保險、福利以及協助等等,而且也不會對於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受到的傷害或者是損失負責。

再加上部分平台由於設有進入的門檻,所以許多人在加入後便進入更為嚴峻的負債狀況,但是卻又具有絕對的權力片面的修改傭金比例、遊戲規則、演算法的曝光度、甚至是片面的終止工作者的帳號跟權限等等,這些都一再地顯示其實雙方具有相當的勞雇關係,而掙扎組的工作者往往只能全盤接受,為了收入只能花出更多的時間跟精力賺取愈來愈微薄的收入,就如同成為奴工一般。

(-)(-)(-)

🔷非法情事氾濫

承前所述,由於共享經濟平台對於自身的業務缺乏較為嚴謹的篩選跟管理,而且對於工作者沒有提供足夠的教育跟危機處理訓練,所以當工作者面臨許多可疑或者是危險的情況時,往往會因為缺乏經驗、或者是怕自己被顧客打負評進而影響後續演算法的曝光度等等,而陷入危險的犯罪案件之中。

像是 Uber 駕駛疑似協助販毒者的運送,TaskRabbit 的接案者涉入洗錢的活動,又或者是 Airbnb 的房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房源出租給犯罪集團等等,以上這些違法情事經常會在共享經濟平台所宣稱的「信任」大旗下被忽視。

而這些查核跟過濾對於平台方來說不應該免責,但是卻鮮少有平台負到應盡的義務。

(-)(-)(-)

🔷個人安全堪慮

除了上述的違法情事外,接案者在接案後也經常會因為顧客資訊不夠透明而陷入不安全或者是不舒服的窘境。

像是 KitchenSurfing 的受訪工作者便表示自己曾接過不少「性愛派對」的私廚委託,但是所謂的性愛派對在最初的委託中當然沒有明言,而這也多少滿足了委託者那種有陌生人在家以歡愉的刺激感,但是這對於工作者來說卻通常感受不到相對應的愉悅感,更多的只是不舒服。

而 TaskRabbit 跟 Uber 都因為顧客與工作者雙方資訊跟權力的不對等,所以工作者經常會迫於評價而被迫接受一些不舒服的對待、像是性騷擾或者是無禮的行為,而許多掙扎組的工作者也通常會因為經濟現實而選擇忍氣吞聲。

(-)(-)(-)

🔷毫無個人保障

再延續最初的奴工議題,共享經濟平台的套路就是將工作者視為獨立承攬員工,並且將工作者視為「創業者」以規避所有理當負擔的各種支出跟成本,而且將執行業務所面臨的風險完全轉嫁。

而身處共享經濟平台或者是沒有條件離開的人,則經常陷入高工時、低收入、高風險、案源不穩定,毫無休息跟精進的時間跟精力這種嚴峻的挑戰之中,而且某日可能才會驚覺自己其實是平台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免洗廉價勞動力。

(-)(-)(-)(-)(-)

🟥共享經濟的解方

這個複雜的問題很難提供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不過大方向便是將這些工作者納入正職員工的編制之中,因為如此一來平台才能夠真正負起應盡的義務,也會把員工視為自己人而非免洗的勞動力。

不過在員工的定義上卻經常有爭議,在實務上各國對此都有所討論跟爭辯,為此本書作者所提出的兩個判斷原則便是:

🔷時間法則

共享經濟平台經常聲稱工作者可以享有工作時間上的自由,但現實上卻會透過各種名義上是獎勵、但實質上是限制待命期間的各種制度來把工作者「綁」在平台上面,而且部分平台還限制工作者必須要在半小時內回覆委託者的需求,這與所謂的「自由」相比相差甚遠。

而作者所謂的「時間法則」就是指只要勞工的工作時間是由雇主或者是市場所決定,那該勞工就應該算員工。

或許平台會聲稱他們並沒有「強迫」工作者接受他們的規範與期待,但是會使用平台的人大多在經濟上就是屬於弱勢的一群,平台的說詞就像是故意忽視這種情況一樣而對工作者執行管理與剝削之實。

(-)(-)(-)

🔷睡衣政策

另外是共享經濟平台也宣稱他們可以賦予工作者自由與彈性,換言之只要工作者能夠完成委託,那麼即使身穿睡衣執行理論上也是工作者的自由。

但事實上許多平台都會對於工作者的穿著設下相當多的規定,甚至還有部分平台會監控工作者的電腦使用情形像是滑鼠點擊次數及捲動次數等等,這種實質上有監視控制行為的做法相當程度的背離所謂「自由」與「彈性」的定義。

(-)(-)(-)(-)(-)

🟥小結

共享經濟、零工經濟、斜槓以及自由工作者這幾個名詞在近幾年來說可以說是顯學,主因可以說是建立在大環境的不景氣下、使得很多人需要開闢額外的財源。

而共享經濟的初衷與如今「號稱自己是共享經濟」的眾平台來說已經有非常嚴重的偏離,所謂的「自由工作」在根本上會為了要滿足平台的需求與評價機制而讓人沒有自由選擇的空間跟條件。而且許多共享經濟平台也是打著科技公司的旗號、面對既有的法律框架跟監管體系不理不睬,在做大後才逼迫政府做相當程度的妥協跟協商。

平心而論法律框架確實經常無法跟上科技的發展,但是這完全不能成為平台卸責的理由,因為事實上有其他共享經濟平台確實善盡到合理對待工作者的義務、並且提供其良好的管理跟支援。

這本書收錄非常多在共享經濟平台工作者的離奇經驗,對於工作者的無助且危險的情境以及平台的不作為可以說是感受頗深,讀者也能夠藉這些故事讓我們一窺這「新一代經濟模式」下真實的樣貌。

最後讓我不禁思考的是,這些平台確實提供了工作者一個媒合的平台,因為我們若沒有這些平台確實很難尋找到有需求的顧客,在某程度上它們也確實滿足了部分工作者的需求,只是若沒有了這些平台,前述的掙扎組又會面臨到什麼樣的處境呢?

(-)(-)(-)(-)(-)

個人網站好讀版:https://www.morvenhsu.com/?p=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