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日本的「社區設計師」,期待透過人與人的連結,讓每個人都能達成「豐饒」。作者認為,豐饒不一定指經濟上的富裕,也可能是心理層面的。當地方居民都能感覺到被接住,也能認同地方文化時,這個地方就有發展的可能。
作者也提到日本很多鄉鎮,正面臨人口流失的議題,居民很懷念過去人很多很熱鬧的時代。然而,隨著高齡化社會發展,人口開始呈現負成長,未來不只是鄉鎮,甚至是大都市也會面臨人口流失。
此外,從2000年開始的一百年間,日本人口數從四千萬人快速增加到一億三千萬人,未來有可能又下降到將近四千萬人,作者認為我們必須重新省思,人口減少究竟是不幸或是回復到最適人口規模的健全機制,應該要做的事不只是懷念著「過去比較好」,而應該思考要如何讓人口規模縮減的城市過得更幸福。
對應到台灣的地方創生,目前大多提倡社區回饋機制,也就是能創造多少產值?能為地方帶來多少工作機會?主要還是侷限在經濟面向,作者提到的豐饒的定義,值得政府機關,甚至每個社區工作者思考。
而台灣的人口結構,也如同日本一樣,逐漸邁向高齡化,人口數量也不斷減少。目前蓬勃發展的地方創生計畫,許多提案都提到「人口流失」,並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回到家鄉。但是,不只是吸引更多人返鄉,也應該創造能接住大家,能讓大家感到幸福的方式,讓地方居民產生「自己的城市有自己管理」的態度,便有可能以獨特的方法永續創造自己家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