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4

寒門子弟上大學:美國精英大學何以背棄貧困學生 BY 壹團 李麗美

進了頂大的窮學生,後來過得怎樣?

1. 最近「台大」因為政治事件被討論得超熱烈,國發所畢業生的論文更是一個個被拿出來檢視。然而,讓我念念不忘的,其實還是前陣子來自一位非六都的高中畢業生在 Dcard 上發表的〈台大根本不是給鄉下人讀的〉。

它並不單純是篇討拍文或抱怨文,而是代表某一群社會忽略了的小群體的心聲和處境,篇幅雖短,卻呈現了明顯的階級差異,非常值得重視並具有研究價值。

我在〈階級翻身難不難?〉裡提到過它,並建議發文者應該去看看《他的地板是你的天花板》的第九章,避免「自我消除」的消極心態限制了他成功的可能。這次,我讀到一本更貼近他的遭遇和感受,也更適合他和所有關心貧窮學生的師長閱讀的社科書籍,叫《寒門子弟上大學》。

2. 該書作者Anthony 是位出身貧困的非裔美國人,大學就讀麻州著名的阿默斯特學院,後來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目前也是哈佛的助理教授。(我沒在網路上找到他在其他學校任教過的資訊,所以應該是優秀到畢業後就直接留在哈佛任教?)該書就是改寫自他的博論。這是他的第一本書,但出版後就榮獲一系列的獎項,2020年,一個學院還因此頒給他名譽博士學位,由此可見這本書被美國學術界重視的程度。

3. 作者試圖藉由本書來回答這個問題:美國有不少計畫、獎學金,努力將貧窮、弱勢的學生送進頂尖大學,但他們進了大學之後呢?在一個有錢人居多的校園裡,這些窮學生如何自處?他們過得怎樣?

4. 這是一個好問題,但還有一個更好的問題是:在放眼望去滿是一群富學生的頂尖大學裡,窮學生就只有一種樣貌嗎?他們就只能是「窮學生」嗎?

不,作者從他的個人經驗出發,透過對校園裡窮學生的實際訪談,把窮學生又分成兩種,一種是「雙重貧困生」,也就是家庭很窮、讀的高中(通常是公立學校)也很爛的學生;另一種則是家庭雖窮,但畢業於以幫助學生升大學為主目標的私立高中,作者稱之為「幸運窮學生」。而這兩種學生對他們大學生活的適應程度,有著天壤之別。

5. 同樣是窮學生,差異有多大呢?「雙重貧困生」進入頂大,基本上是第一次接觸到有錢人(富家子弟)、同有錢人一起生活,所以他們的大學生涯一開始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強烈的文化衝擊。他們有錢的同學會嫌學校餐廳不好吃而去校外用餐、還覺得一隻30元的龍蝦很便宜;會穿名牌的衣服、提名牌的包包;放假回學校後,會談論自己又去哪個國家度假、旅遊,或者收到父母贈送的什麼禮物。而這些同學的言行,都讓他們一次又一次體會到自己的孤單、弱勢,讓他們感到灰心、挫敗,甚至是憤怒。

「窮學生總是要回答,為什麼他們不和大家出去吃飯,或者去夜店玩;但是從來沒有人向富家子弟提出要求,解釋一下你們為何能花30美元吃龍蝦。正是這種一邊倒的不均衡,讓雙重貧困生心神不安。」

6. 但事情遠比局外人知曉的複雜。不是所有貧困生都對此適應不良。被作者稱之為「幸運窮學生」的一群,就對此早已見怪不怪——在他們就讀的私立高中裡,他們已經見識過有錢人的種種舉止,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並找到和他們相處的方式,他們不會再輕易被這種差異所傷。

7. 「幸運窮學生」在某些言行的表現甚至能和富家學生一樣,即,他們能很自在的主動跟老師、行政人員建立關係、打交道,而非像「雙重貧困生」一樣,幾乎是躲著老師、行政人員,遇到困難了也不懂甚至抗拒跟他們開口求助——偏偏在美國,頂尖大學(長春藤學校)有別於普通學校、最有價值的地方,其實就是能於其中建立良好的人脈,為一個人的職涯提供莫大的助益。

8. 「雙重貧困生」對校園生活適應不良,覺得跟這所學校格格不入,沒有辦法從同儕身上獲得情感支持;不願跟老師、行政人員有往來,白白浪費了學校可以也樂意提供的許多資源(這些資源如實習、交換的機會大都有賴教授、行政人員的推薦);明明很多人等著他們開口求助,但他們就是基於膽怯、倔強或奇特的信念而寧願獨自受苦、煎熬。只能說,真是傻孩子啊。

可這是他們的錯嗎?不,他們只是囿於出身的環境,不熟悉這一套對他們完全陌生但被中上階級視為稀鬆平常、理所當然的生活模式、遊戲規則。「幸運窮學生」的遊刃有餘,證明了這種能力是可以經由教導、練習而獲得的。重點在於,有沒有人告訴你,這個、那個很重要,並督促你、提供你練習的機會。

9. 「幸運窮學生」的幸運之處,就在於他們就讀了很好的私立高中,他們的高中把他們訓練好了,他們抱持著的觀念都很正向,對他們很有助益——這些觀念諸如「與教授交流是自己的權利,不妨就直說『我想要與您碰面,與您聊聊』」、「走出去,爭取你應得的」、「我找到宿舍駐院的導師,與她的交流才讓我意識到,成年師長能有多大的安撫力量,這是我在周圍同學那裡不可能獲得的」。

10. 而「雙重貧困生」的想法是什麼呢?他們大都認為開口求助就是懦弱的表現、就等於自己低人一等;認為跟老師的交流只能限於學業,超過學業範疇的互動,都是拍馬屁。

11. 「幸運窮學生」雖然把跟有錢學生一起學習、生活的心態調整得比較好,但他們依然和「雙重貧困生」共享「貧窮」的煩惱。作者在書中第三章指出,他研究場域所在的頂尖大學的三項政策,深深的傷害了校園裡的貧窮生。我在這裡僅舉一個,是我知道臺灣的大學也有的作法:

美國每年三月份的春假,校方會假設所有學生都離校或回家而關閉學生餐廳。這對有錢學生不會是困擾,他們大都真的離校去度假或是回家和家人團聚了,但對窮學生而言卻是很嚴重的問題。

窮學生本來就沒有多餘的錢可以移動到校外覓食(美國的外食費用真的貴,不像台灣),而回家需要交通費,有些人的原生家庭對他們而言還是一種傷害,導致他們不能回家。學校餐廳在假期裡關閉,就意謂著留在校園內的他們得餓肚子。作者訪談的學生中,甚至有學生被逼得去偷食物,還有學生因為飢餓過度而昏倒。更讓作者憂心的是,還有一位女學生所使用的某種獲取食物的方法……。😱😱😱

12. 在書末,作者指出,如果大學繼續放任窮學生面臨這些困境,那麼想辦法把這些窮學生送進名校、頂大的初衷——改善各種不平等、促進社會流動的努力基本上就是白費了,這些自覺被排斥的窮學生,會離學校越來越遠。他們在日後的職業選擇上,甚至會抗拒高收入的行業,比如金融業、諮詢業,因為在他們心中,那些工作都是專為富家子弟準備的,他們不屑或直覺上就想躲避那些行業。

13. 美國的貧富差距真的很大,而本書難得之處就是告訴美國社會,把貧窮學生送進頂大還不夠,你們還得知道他們在裡面的處境,教他們如何善用當中的資源,並避免製造那些讓他們雪上加霜的種種障礙。而更釜底抽薪的辦法則是想辦法改善公立教育系統的品質,讓貧窮學生也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

臺灣的公立教育系統絕對比美國好得多,可是這本書,一本呈現貧窮學生在頂大裡要應對多少困頓跟挑戰的書,依然能給予讀者許多啟發。

‐--------
🧑‍💻我當學生時也曾很窮很餓,餓到一學期瘦五公斤。但現在看來沒能讀頂大也是一種幸運?

🧑‍💻我好會自我安慰。🤣🤣🤣

🧑‍💻真的很謝謝餵食過我的師長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