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卡片盒筆記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
這個與其是說一本書有什麼理念要闡述的話,還不如說是介紹一套工具 (看起來很厲害) 但需要時間研究試著用上手的工具引言 (此處工具即為書名卡片盒筆記)。作筆記誰不會?上學期間老師上課不就是要求學生把筆記抄下來?但裡面有多少是自己理解後的想法彙總?還是原文照抄?但這些筆記對自己又有什麼用處?
想好好寫 ->來不及記下講者的內容
想快速筆記 ->只好先原文照抄再說、或是擷取關鍵字
筆記間的關係?-> 一直整理舊筆記的話哪裡的時間去補充新的筆記?
結論是,除了作筆記應該是用自己的話所寫下的一個觀念或是語句 (不要想的太複雜也不必一開始就做得很完美),筆記間的連結關係也很關鍵,一個概念或許同時適用兩種以上完全不同的體系,但需要進行轉譯用合適的語句。
這本書看完感覺搔癢,好像介紹了一個很吸引人的工具。(寫過論文的都知道引用、找資料、學術寫作過程中有多少難關需要克服),用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創立的卡片盒筆記方式,卻讓這件事變得看起來非常信手捻來。data -> (經過整理之後) information-> (經過理解之後) knowledge -> (彼此連結) knowledge network -> concept illustration & articles writing
之前看了《用功知道》有實際做了一個卡片盒方便記憶新知識複習舊知識,但這套卡片盒筆記是另外一種不同的體系,主要亮點是讓人更容易更有效率進行寫作研究等論述。有點像是卡片盒加上心智圖的連結體系。數位筆記比較符合現代人的使用習慣,Evernote 似乎無法支撐龐大的引用層級。書中推薦序介紹的 Heptabase 要先付費才能使用,另外介紹的 Obsidian 剛下載完正在試用。可能需要摸索一陣子才能夠融入自己閱讀、作筆記的體系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沒有作出實際改變、又何必浪費時間看了這本書?推動我真的想用心研究這套方法的是書中開頭這麼一段話:「如果我們筆記做得沒有系統,沒有效率,或者根本不對,很可能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問題,但等到交稿期逼近,整個人才開始大恐慌,可是又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一方面寫出很多高品質的東西,一方面每次約他喝咖啡都有時間。」(完全能理解這種恐慌)(淚目)
所以即便看了一遍還是不太明白怎麼實際操作,可能得多看幾次而且網路上找資料研究看看才知道這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適不適合自己。還是很想好好了解,我感覺這本書只是個引言開始而已。
By Liv Yang, 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