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BY 貳團 長老

會知道本作者是從"深度工作力"一書中提到作者是賓州大學華盛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職教授,在2012年發表七篇論文而且都刊登在主要期刊上,而在2013年時發表的數字減為五篇,略少於去年的數量  但...還要加上此一創作"給予",基於好奇想拜讀此教授在如此多產之下所撰寫的寫作。


作者專長是組織心理學,在討論人們彼此相處時常有的三種互動方式,分別是索取、互利以及給予 以何種方式對於未來會更加有助於成功,作者提到我們過於低估了給予的力量 以一個故事作為起頭,在觀賞女兒的球場上兩位父親碰頭了,夏德爾是位創業家這是他正準備創辦的第四家公司 而另一位父親霍尼的工作正好就是出錢投資企業,今天夏德爾在球場邊對霍尼提案他這次的idea,前二次的創業以高價方式賣給了亞馬遜以及摩托羅拉,他的戰績非凡因此霍尼對他的提案十分感興趣 而也因為夏德爾過去的好成績 想投資他的金主的數量也是不在話下,而想要一起合伙走下去 霍尼就必須跟其他一流的創投公司競爭並說服夏德爾為什麼他比其金主好,如果霍尼想快點敲定這項投資,最好的方式應該是給夏德爾一個短期期限催促他盡快作決定,並且給出一個不錯的條件的話讓夏德爾無暇向其他投資公司提案,成交率會大大的上升,但霍尼不但沒給夏德爾訂期限,反其道而行鼓勵他再多比較幾家。霍尼認為創業家選擇投資人需要時間,因此他的原則是從不催促,他把夏德爾的利益放在自已之前 讓夏德爾慢慢評估,這段期間夏德爾也跑去了其他創投公司提案,而霍尼為了加大勝算給了夏德爾一份名單,上面有四十位願意替他背書的推薦人能証明他是優質的投資人 而一週後夏德爾打給了霍尼並提出了他要向另一間創投公司簽約,那...這意思是叫我們利益當前不要故作清高嗎?



他倆交談一下發現簽約的公司條件沒有高霍尼開的多少,而夏德爾也真的去問過那四十位名單上的人並且了解霍尼真的是個好人,但以好人而言在公司層面而言夏德爾需要的是一個可以鞭策他一同向前,只會一昧鼓勵是不夠的,顯然夏德爾錯估了爛好人與好人之間的差異性,經深入交談後,夏德爾決定降低自已的持股,最後一刻前邀請霍尼一同加入經營公司的行列,故事至此 你想的沒錯,在成就的金字塔中的底層確實就是給予者但是最頂端的既不是互利,更不是索取者,在最為上層的還是給予者,而且這並不是特例而是常態。



首先索取者並不是想像中的那種吃人不吐骨頭那種,他們只是提防心重,凡事優先考慮自保,給予者也不是要完全大愛像泰瑞莎修女那般地無私才能叫給予者,同樣地他們只是在行動時會將他人利益放在心上甚至之前,落到底層的給予者不難想像為何會變為如此,他們將別人的需求放在心上,面對別人的求援也來者不拒,工作上使盡力氣花上許多時間指導幫助別人而影響了自已的進度,那在頂端的那群呢不也是給予類型嗎?其實說穿了還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形態以及人脈的好處,索取者的互動模式常常是零和模式即便成功也很容易樹敵,互利者之間就好像交易行為,這次我幫了你那麼你欠了我一次,下次你便沒那麼容易拒絕我的要求,因此互利者之間的互動往往會懼怕自已欠對方人情,因而步步為營把互動行為不知不覺間給拉低,而給予者在短跑賽事中失利,卻往往是馬拉松的贏家,所幸對比以前,如今科技上的聯結可讓我們的名聲更快傳播可有效的縮短被他人得知及了解的時間,談到如何避免落入底層,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是最直觀的選擇,如果感覺對方一付想佔便宜那自已也以同樣方式回應,而作者提出一個更值得參考的作法那就是更改頻率,如果身在醬缸的世道中做出一樣的選擇,最後也只是化為其一。更改頻率是對對方可以減少給
予頻率不再熱心主動即可,還是可以維持自已的生活形態不被對方過份影響。



提到影響力大至可分為權勢與聲望,對比於權勢的零和比賽中,聲望是沒有其上限和總和的也是給予者絕佳的著力點,美國有個非營利組織 "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為改善美國教育不公而長期派遣大學畢業生到全國各地弱勢學校執教,但可惜的是其中成員超過一半會在兩年合約到期後離開,三年後走人的比例更是高達八成,在每日的早起備課、批改作業,無止盡的勸架和對抗學生犯罪,不時去找曠課學生,即便成績較為優異的學生也可能因為懷孕而選擇輟學選擇奉獻之時卻被這些現實壓得喘不過氣,感覺已燃燒殆盡的最後選擇離開,但有時倦怠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付出過多的時間精力,而是當協助有需要之人時卻無法幫上忙,這時察覺自身的影響力以及建立回饋機制就事關重大,有時認知到自已對於他人的影響時或許可以在那漫漫長夜中為自已再勇敢一次。



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有如在河床下淘金一般,書的字型大小和間距讓我一度中斷,但是內容上多虧作者在心理學上的造詣,總是有許多地方啟發著我,只是要從中挖出內容來電子書版可能是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