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餵養哪隻狼呢?
有一則美洲原住民部落中知名的傳說,是關於爺爺與孫子談論人生的故事。
爺爺告訴孫子,在他身體裡有二匹狼。一匹狼是邪惡的,是貪婪、忌妒、憎恨、傲慢與黑暗。另一匹狼是良善的,是慷慨、盼望、愛、謙卑與光明。爺爺告訴孫子,這二匹狼-良善與邪惡-在所有人的心中不停交戰。
孫子問爺爺:「哪一匹狼會贏呢?」
爺爺:「你常餵養的那一匹」
這比喻也如同是固定型心態與成長型心態,每個人都擁有這二型心態,你慣用哪種心態去面對事情,就能看見截然不同的風景。聽到二個論點同時存在時,反讓我有種心安的感覺,因為自己心裡常常有這些掙扎與矛盾,像是之前遇到孩子情緒爆炸宣洩時,常順著孩子的意願去討好與安撫他,反倒讓自己陷入進退維谷之中,在開始調整為嘗試接納他的情緒及引導他的階段,早已養成的慣性,讓孩子反而更變本加厲地耍賴鬧情緒來達到目的。從決定不再討好,接納孩子的情緒宣洩,在那段堅持的掙扎時期中,我心裡常常會有另一個聲音跑出來「這真的好痛苦唷!」、「到底還要鬧多久?」、「我這樣做是對的嗎?」,這些不改變的聲音不斷地從心裡冒出,直到我問問自己:「你想繼續做那個討好又被情緒勒所的人嗎?」,挖掘到自己內心的不願意,這否定的答案才讓我得以堅持下去。
在《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一書中,提到學習都是一種練習,而錯誤是學習的最佳機會。尤其是特別喜歡「還沒」學會,這個觀點沒有評斷失敗與自己沒有能力,現在我很喜歡把每次都當成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練習的觀點鬆開了我允許有失敗、再一次嘗試,而不是對自己的自責與失落。
這本書裡頭的例子、思維模式很淺顯易懂,雖是寫給教師的書籍,但身為家長的我,也能引導自己的成長型思維迴路,再應用到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