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一些歷史元素的小說,特別喜歡作者對角色的刻劃,和情節轉折致使角色立場改變而行為思想開始跟著轉變的描繪。
例如,本來痛恨日本使用武力管理欺壓臺灣人的角色,在帶著大家逃離海南島的播磨丸油輪上,卻開始因為角色轉變而反過來對手無寸鐵的一般人動用武力,甚至執著權利;原本看似嚴格無理的日本軍官,其實是個藏著善意內心的人,當卸下國家賦予他的角色責任,沒有了那些應該要做,應該要如何的框架,回到本質的自己後,就能用真誠善待。
這樣的人性描繪很真實,有時候誰善誰惡真的很難說,就算都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換掉不同的立場、角色身份真的會有不同選擇,而這樣的做法選擇是大多數人都理解認同的方式而謂之好人?還是不如大多數人期待的方式而謂之壞人?就變成不能換位思考的人,常落入的認知盲點,多了憤怒衝突,少了溝通協調與理解。
另外,雖然故事的時空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日本帶一群臺灣人去海南島挖礦的故事,但蠻多不同時空但相似情況的群體思辨意外讓人在閱讀的帶入和省思。例如,從小受日本教育、日本文化長大的人,對於身為戰勝國國家當權者恢復治理主權,卻因不同國家文化和當權者管理方式帶來衝擊的思辨(而且還是自己的國家),忍不住困惑到底該說自己是哪裡人?到底該活成什麼樣子?要堅持的文化信仰是什麼?套在現在的情況,社會富裕後,有越來越多從小移民的、長年國外旅居的,對於國家的認同、文化的認同、身份的認同也有相似的盲點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