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7

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 BY 壹團 👑Sarah Hui

1.當最基礎的生存都需要耗費如此多的心力時,已經沒有多少餘力可讓他們進行長期規劃或鼓起勇氣。
2.在交易型的美式生活下,人類關係淪為「由合約與金融工具所約束」的情感,而所謂的「基於愛慕之情、愛與奉獻的」相互關係,早已蕩然無存。這些都是被稱為「情感商品化」現象的一部份;當我們出賣自己最親密的關係時,可能會造成情感(與財務)上的損害。
3.除去托兒所具有的交易本質,該行業之所以備受歧視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顯而易見的性別觀點,認為照顧是一種較輕鬆且沒有價值的「女性工作」,過去都是由那些待在家裡的傳統母親「無償」提供。
4.至於護理工作的低廉,則反映出美國人內心的假設,也就是當一個人付出心力照顧、關愛他人時,代表此人不是基於利益考量,自然更與務實、價值或能力無緣。這是護理工作者薪水如此低的一個原因;事實上,他們被迫為世人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崇高精神或理想主義付出代價。就某些角度來看,照顧著國家最珍貴人口的他們,獲得的下場就是低薪和不受尊重。
5.對一個薪水合理的中產階級而言,生活在富人之中確實會損害心理健康。只有當金錢能提升一個人的社會階級時,金錢才能帶來快樂。換句話說,獲得高薪是不夠的;人們希望感受到生活的提升,知道自己確實在進步,並能夠向周遭的人與自己展現出此種進步。(周圍環境塑造了人們對於成功此一概念的理解。)
6.中產階級的最大焦慮感,源自於我們不相信自己能為孩子開創出一個和自己一樣的社會地位。相較之下,頂層階級對此問題的答案,就非常簡單:繼承並空降。對底層人民來說,此問題則有著另一個它們不得不如往常般吞下的答案:終其一生,他們都只能依賴極低的資源生活,而他們的孩子也是。
7.在面對與金錢相關的困境時,培養一個人的「恆毅力」是很必要的。認為那些遇到經濟困境的人一定是缺乏適應力的想法,當然是錯的。將自己的心力放在較實際的事物如可達成的目標上(小成就),像是將時間花在改善履歷而不是想著不愉快的事。此外,試著做出「關鍵性舉動」,而不是逃避問題。
8.是否當真實人生的破碎與沉悶程度越高,我們對以上流社會五彩繽紛、道德敗壞生活為主軸的節目依賴程度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