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形治療對察覺領域的區分:
(一)「外在覺察」:透過五官接收外在環境的資訊。
(二)「內在覺察」:對身體內部的感知。
(三)「中界覺察」:利用思考、想像、判斷、分析、計畫、比較、回憶等運作所得的覺知。
二、完形治療的「形」和「景」:
(一)「形/形象」:意識的前景,也就是眼前專注的事物。
(二)「景/背景」:
1. 一般而言,「形」被滿足、被完成後,自然就會退回「景」去;而未能立即完成而繼續游移的「形」,若退不會被景,便極易干擾新出現的「形」。
2. 理想的專注狀態,是每個當下只有當一個「形」。
3. 要能專心在單一事件上,「形」與「景」流動的速度、浮出與退回的轉換清晰度便顯得重要。
三、完形治療的「未竟之事」:
1. 在人們生命早期,若一些重要的核心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妥善處理,或那時所經歷的創傷事件,因無力面對與解決,以致強烈痛苦情緒一直難以退去,就會成為完形諮商理論中最耳熟能詳的「未完成事件」。
2. 它會使部分能量停滯、無法流動,並不斷干擾之後相關事件的覺察,容易造成不適當或錯誤的選擇和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