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9

美麗的標價:模特行業的規則 BY 壹團 李麗美

注意看,這個女人太狠了: 一本書揭露高端低收入人口與他們的產地

1. 充滿男性氣概的世足賽落幕(恭喜阿根廷奪冠),我則看完一本少見的、由女性大量佔據的行業的研究論文。

如果說電影《穿著 Prada 的惡魔》演繹了時尚雜誌主編呼風喚雨的權力及時尚產業的迷人之處,那麼波士頓大學社會系「正」教授 Ashley Mears《美麗的標價》,就是為電影中始終只能是被凝視、被挑選、且沉默的衣架子——也就是「模特兒」——所發聲的一本書。

這書2018年剛出版時我在網路書店有看到但沒買到,但看完《當女孩成為貨幣》,我再找了一次,終於買到了。🙂🙂🙂

2. 作者本身出色的外形,使得她幾乎沒有遭遇到什麼困難就能夠進入(其實是重回)她研究的模特兒界進行實地的參與觀察,而且是以「專業模特兒」,也就是她的研究對象之一的身份進入。換言之,她是觀察者╱研究者,同時也是她整個研究裡的被觀察者╱被研究者的一員。

3. 這是非常有趣的地方,也是她研究過程中一個很大的優勢。這份優勢體現於她更能融入她的研究場域,以「自己人」的角色獲得該場域裡的人的認同(而非被視為一個外來者、闖入者、不懷好意者);身為該產業的一份子,她也更能感同身受,並察覺到更多蛛絲馬跡。兩點都使她寫出來的這本書天生就帶有一種很強的說服力。

4. 這種優勢讓我想起我看過的另一本社科論文《欲望與尊嚴:轉型期中國的階層、性別與親密關係》。作者研究廣州和寧波兩城市被包養的女性(俗稱二奶),試圖解開她們願意被包養的原因,還有她們與包養者的情感內涵、互動方式、互惠所在。可惜她透過人脈所尋找到的訪談者僅限於從鄉下入城的「打工妹」跟城市本地女性。她們的共通點是學歷低,沒唸過大學,比較難找薪水和穩定性高的工作,包養她們的男性則是工人、普通商人。

5. 上述這些人沒有不好,也具有研究價值,可是就是缺乏更神秘、一般人也更想一探究竟的由富商、官員這類有錢有勢的群體所包養的情婦。作者在書中有言:「我曾請求 Lucy 把她最有錢的兩個女朋友介紹給我認識,她想了一會兒拒絕了我,說:『她們不愛說普通話,而且她們很年輕很驕傲的,肯定跟你聊不來。』……由於缺乏身體資本和時尚消費經驗,我難以接觸最『高端』的研究對象。」

看到這裡的我不禁為作者感到淡淡的憂傷……。🤦‍♀️🤦‍♀️🤦‍♀️

6. 說回 Ashley Mears,為了接到模特兒工作,她接受經紀人教她說的善意謊言:「『對了,你18歲。所以你出生的年份應該是 198……85年?對,1985年。』」「就在我們 5 秒中的交流中,我一下就少了 5 歲。」

7. 「在這個行業裡每天都會有尷尬、屈辱、不安全、拒絕和許多次的憤怒。要知道,客戶的時間可都很寶貴,講話也都很直接不囉唆,每次面試時都有很多模特兒可供他們挑選——我被要求與兩位看起來可能只有 16 歲的模特一起穿著短褲在布景前跳舞。在舞蹈暫停後,導演讓那兩個模特留下來參加下一輪——『除了你,』她輕聲地對我說,『你可以走了。』站在外面的街道上,我在我的田野筆記本上寫下:『感覺自己太老了。想要退出。就到這吧!』」

8. 但作者真的退出了嗎?沒有,「我也被這個行業的無限魅力深深吸引。……當我在深夜收到電話確認自己能夠在四大時裝週走秀的時候,我確實會興奮得頭暈。我找不到一個絕佳的時機離開,因為總覺得下一個轉角就能夠遇到讓我成名的『大機會』。」

嗯,看來作者應該是沒遇到那個讓她成名的「大機會」。書中她提供了她的模特兒勞動所得:「在我紐約田野第一年的年尾——這一年我幾乎把所有空閒時間都給了我的經紀人,我計算了全部的收入和支出。我一共賺了 18,660 美元,減去我要付給經紀公司的佣金 3,732 美元,和我的花銷 3,608 美元,我一年拿到手的是 11,318 美元——大約是我每年研究生津貼的一半。」😱😱😱

9. 我花了點時間查了一下 2007 年美國勞工的平均年薪,大約是 38,000 ~ 40,000 美元。作者一年模特兒工作賺到的 11,318 元,只比當年度聯邦政府公告的一口之家的貧窮線, 10,210 美元,多了 1,108 美元。實在是很低的收入。

為什麼對「外形」要求這麼高、而要維護這些外形也必須付出相當成本(裝扮、健身、節食)的工作,年薪卻這麼低?

10. 很粗略的說,因為「時尚是一個建立在新奇與變化之上的產業」,身為這產業的組成元素之一,「模特兒」是一個非常講究「機運」的不穩定工作。能不能被客戶選上?不確定。被選上或沒被選上的原因、標準?不確定。工作完成了,什麼時候可以領到錢?不確定。可以領到多少錢?不確定。配合客戶所在處,從一地移動到另一地去面試,自己要負擔的金錢跟時間成本有多少?不確定。支出扣掉酬勞,會不會反而倒賠而做了白工?不確定。唯一確定的是,每天每月每年都有新人(新的競爭對手)進入這一行搶飯碗,而有報酬的工作機會,一樣那麼少。

更糟的是,大部分職業的專業基本上會隨時間而累積,且報酬亦隨著專業的增長而增加,但模特兒這行不是。隨著時間過去,模特兒年紀越長,越掉價,尤其是走「非商業」路線的時尚類模特兒。她們的成功與否,完全不掌握在自己手上。

11. 模特兒的職業傷害還包括因為經常被拒絕而難以避免的心靈創傷——時刻懷疑自己、對自己從沒滿意的時候;繼續努力,繼續被拒絕,挫折,憤怒,低潮,調適;再努力,再遭遇挫折,失去自我認同……,不斷循環。😯😯😯

我光想像跟打下這些字就覺得夠可怕了,何況是那些真的處於這種惡性循環中的模特兒。這本書可說重重衝擊了我原先覺得模特兒是中了基因樂透的人的膚淺認知。

12. 儘管這本書寫到模特兒的工作日常和職業傷害是如此的血淋淋,但我相信一定還是會有許多人前仆後繼的進入這一行並且捨不得離開,就像我至今看《穿著 Prada 的惡魔》時,仍惋惜女主角安迪最後選擇辭職、離開米蘭達與時尚雜誌社的決定——畢竟時尚(包括當中的各種競爭)是如此的光鮮亮麗,得在藝術與商業之間走鋼索,刺激十足,充滿既衝突又調和、既對立又相融的美感。

13. 不看書不知道,模特兒這一行真的存在很多反常識、反經濟運作原理的現象。例如,酬勞高的案件通常會有損模特兒的聲望,能夠為模特兒帶來高聲望的案件,則通常是無酬的;能接到酬勞百萬以上案件的超級模特兒,長相通常不符合大眾的審美標準,稱不上美之外,很大機會其實會被視為畸形(但時尚守門人稱之為「輪廓分明」、「前衛」)。還有,在大部分行業裡,男性的薪酬普遍高於女性,但在模特兒界,女模的收入要比男模高出25%~75%——哪怕是男性用品的廣告,在一旁陪襯的女模所獲得的酬勞,還是高於男模特兒。

為什麼會這樣?這些現象及其成因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不得不說,作者在書中對時尚產業守門人品味和權威的挑戰,還有對性別、種族的拆解和分析,有其犀利的一面。👍👍👍

👩‍💻也是有年收入百萬、千萬美元以上的超模,但都是鳳毛麟角,萬中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