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收錄兩個中篇,分別以作者父親及母親的死亡為契機,回憶父母的一生,以一個又一個的事件串連,書評是說這是所謂「扁平寫作」的方式,盡量抽離作者個人的情感,並將之與張愛玲做比較,認為兩位作者都是以冷靜、犀利、旁觀的筆法寫生活中所觀察到的事件和人物,我自己覺得這樣反而更能引起讀者共鳴,因為都是我們自己曾經歷過或聽聞過親友有類似經驗的事件,但感受是很個人的,如果作者加入太多她的感受,讀者對同樣的事見不一定會有雷同的情感,一旦感受不同反而會對作品產生疏離。 我不會做專業的評論,但本書兩篇處處可以看見到作者因為脫離了原生家庭的階級(作者和其父母應該認為是向上),從父母原本的工廠工人,小雜貨店兼咖啡坊經營者,到作者後來念大學、從事教職、寫作,這其中的隔閡和牽絆,很難用言語說明,我父母那一輩(50年代)可能感受會更明顯,明明努力脫離了鄉下、貧窮的生活,但內心永遠有一塊知道自己是來自村子的男孩/女孩;另外就是老男人和老女人對時代和社會變化的適應真的有差耶,我自己經驗也是如此,身邊的男性長輩整天話當年,對生活的改變比較難適應,退休了生活頓失重心,女性長輩比較會隨階段調整,把自己安頓在不同的階段狀態中,比較能夠照顧自己,從安妮的書中也可以感覺出來她寫媽媽那篇感情比較明顯細膩,而寫爸爸那篇感覺就比較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