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2

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BY 貳團 張敏智

每次我走進圖書館,都會覺得又感動又感嘆,感動於這每一本書都是某個人心血的結晶集合,都是別人燃燒生命的產物,我們是何其有幸才能被照亮;另一方面又感嘆於,我們的人生如此短暫,其中還要花費大半的時間在工作家務上,能夠讀書休閒的時間又是如此稀少,多數的書都沒有餘力能夠讀過。

我這心態就是書中所提的"錯失恐懼症",面對無盡的選擇,有限的人生顯得如此珍貴,所以浪費時間被看成是有罪的,這樣的心態更強化了我的急躁及缺乏耐心,所以我找了很多時間管理、自我成長的書來改善,雖然每次看的時候都覺得頗有收穫,但實際上就是"道理我都懂",真的想耍廢時還是又愧疚又無法振作,很喜歡這本書就是直接點破,不用愧疚了,你就是註定要錯過大部分的選擇,甚至於從眾多的選擇中選擇做這件事、不做那件事,才使選擇有了意義。

我之前常常再想,我們從古至今科技進步了這麼多,我們應該要從煩人的工作跟家務中逐漸解放,變的更有餘力去做自我實現的事,怎麼會現在社會中高工時低薪資成了常態。書中提到早期的經濟學家也以為,未來的我們應該再也沒有人需要一週工作15小時以上,人類未來將面臨的危機是該如何利用多出來的自由時間,對比現在的社會環境,當初這樣的推論顯得諷刺無比。沒能成功擁有自由的我們會安慰自己等我忙完這個之後就會好了,因為期待延遲了而始終無法活在當下,但其實明天跟意外哪個會先到也不一定,只有放棄無限的也許,專注於當下的選擇,才能確確實實的活在當下。

另外想分享書中我很喜歡有關原創性的一段寓言,書中建議藝術系的學生把職涯想像成搭巴士,巴士總站每天都有好幾條公車發車,每台從總站離站的巴士在市區都會經過同樣的路線,當你選好一個鑽研主題就類似搭上一台巴士,當你已經深入研究個數年後,自豪地公開你的作品後才發現,自己的作品沒想像中原創,你的作品跟某某大師的一模一樣;於是你垂頭喪氣的回到巴士總站,再搭另一條路線的巴士,一樣研究數年發表後,又發生一模一樣的事,你的新作品又跟另一位大師風格雷同;於是同樣的模式不斷重演,該怎麼辦呢,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留在巴士上不要下來,只有到出了市區後(時間過了夠久以後),巴士路線才會開始相異,最後抵達不同目的地,具備個人特色的作品就是在這個時候才會萌芽,不過唯有具備耐心的人才能走到這一步。

這個寓言故事對這個資訊爆炸時代下的我起了很大的安慰作用,打開ig時總會有一種錯覺,所有的風格都有人做過了,所有我想過的都已經有人做的出類拔萃了,然後就會有一種已經沒有任何我能做的事了的錯覺,但也許只要更有耐心,紮紮實實耐心耕耘,也能走出屬於自己、更長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