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7

如果人生有地圖:走過1000位人生專家的生命軌跡,帶你找到更好的自己 BY 壹團 YuJie 語倢

作者以五年的時間訪問了1200位長者(書中他稱為走過人生的「專家」),透過一些關鍵性的問題聚焦專家走過的人生與想法,再整理成六大主題,成為可以指引人生方向的路徑圖。

以下我以我對各個人生地圖主題有想法的做出分享:
一、婚姻地圖
1.跟誰結婚?回到小時候,你會想和那個人在遊戲場玩一整天嗎?就是他了!
2.別妄想改變對方,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3.長久的婚姻不是我付出百分之四十,他付出百分之六十,而是我們兩個人都要付出百分之百,不是對你或我負責,而是對婚姻負責,對許多專家來說,婚姻不只是精心計算施與得的平衡,而是你每天早上醒來都想一下『我今天可以為他做些什麼讓他更快樂呢?』
4.遇到爭吵時,溝通固然重要,但可以停下來想一下『這件事情對誰更重要?』
5.然後,很重要的~一天的結束就是敵對的結束,別把怒氣帶上床到天亮!

二、工作地圖
1.老生常談,但待在喜歡的地方工作,比你在這個工作崗位上賺錢更重要!
2.一千位專家中,沒有一位說『要快樂,就盡可能地努力工作賺錢,去買你喜歡的東西。』在這當中,當然也有悔恨的,一直和自己討厭的工作綁在一起,無法轉換跑道為的不是人生,而是帶不走的錢財。
3.『比我會賺錢又比我出色的人太多了,如果把工作目標放在這些外在報酬上,一定會失望的,因為你如何比較都比不過的;但是在內在報酬上,為了我的成就感與樂趣,那就一定會成功。以你自己的工作為榮!』
4.那遇到不理想的工作怎麼辦?你可以向廢物與毒瘤般的同事學習(別和他一樣!),屏除冷漠態度與無聊,出手對工作內容全盤掌握,做出改善。
5.書中提到了一位在銀行工作,負責催收貸款的專家,不僅工作表現良好,客戶們甚至對她大力讚美,讓主管百思不得其解,催人付錢的銀行員怎麼可能會受歡迎?

三、教養地圖
1.對孩子來說,你陪伴他一起的不是活動有多好玩,而是你們一起共享的時間,書中不乏一些專家提出自己的孩子早逝,最後悔的是為什麼自己沒有多一些時間陪他。
2.而當你有一個以上的孩子,偏心很正常,但別讓孩子知道!誠實面對你對所有孩子的感覺,然後深埋。
3.『我學到什麼教養子女的事情?很難說出口,但媽媽不見得都會喜歡她的每個孩子,而我剛好就不是媽媽喜歡的小孩,她的偏心也影響我和兄弟姊妹的關係。我已經將他們逐出我的生命。』『我是家族的長孫,我的祖父母和姑姑們都住在附近,他們很疼我,但我爸爸不是,他老了後跟我說,他必須偏袒弟弟,因為弟弟一出生就乏人關心,所以成長過程中他和弟弟的紛爭不斷,但爸媽卻視而不見,為此他成年後看了一段時間的精神科。』
4.體罰是無用的教養。
5.當與孩子的感情出現裂痕時,要馬上修復,即使裂痕會反應在重要的事情上,但絕對不及你必須承受與孩子分離一輩子的痛。書中一位專家提到,他的兒子告知他是同性戀,但專家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很反對,甚至說出『那會傷害我們在社區的形象。』他在很久之後仍舊很後悔自己說出如此自私的話。過了很久後,憑著對兒子的愛,他接納了他與他的伴侶,他也學到理解與包容,而他十分慶幸他有修補裂痕,因為後來他兒子出車禍身亡,但他們一起共度了快樂的十年,甚至到現在,伴侶和他後來的伴侶也與他們維持良好且親近的關係。
6.著眼在與孩子一輩子的關係,你不會只當孩子現在的父母,孩子離家後,你還要繼續當他的父母,所以盡可能在每個時刻做些可以促進與他們正面關係的決定。

四、從容老後地圖
1.不要浪費時間變老,大多數的專家認為老後是非常平靜且輕鬆的時刻,而且你的滿足感是前所未有的,同樣享有享受小小樂趣的能力,所以別擔心變老這件事!
2.這點讓我十分有共鳴,假設你的身體會陪你100歲。有些人會有一些惡習慣,當你帶著僥倖的心態想著「反正人總會一死」;但其實,死亡並不會那麼快來,而是伴隨而來的疾病。不做正確的健康決定,你該預期的不是死亡,而是年復一年或長達數十年的慢性病折磨。『我知道的是,變老沒什麼關係,但你會想坐著輪椅,帶著氧氣瓶,讓人推來推去嗎?如果你可以做些什麼來預防,趕快去做吧。』
3.老後無法行動自如,年輕時做的事情會反應在你的老後,也會影響你的家人。『而當你跟他說「不要抽得那麼兇了!」或「別喝這麼多!」之類的話,我老公總會說「那又如何!人遲早會死。」然而,是誰在受苦呢?是家人啊!』
4.其他還有一些課題,例如「老年時不要承受孤寂,就走進社會,可以學習、做志工、參加聚會等」「事先計畫你老了要在那裡生活,一旦你來不及做決定,就是別人幫你做決定了!」
5.適應自己的老化過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不能再爬更多的山,不能再做更多的事,但接受事實,並且調適它,營造充實感而非挫敗感。

在這之後還有無悔地圖和快樂地圖,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過一個了無遺憾的人生是我們的目標,在這過程中我們要學習對每一件事情誠實,然後面臨新的挑戰時說「好」,如果你想去旅行,現在立刻馬上就去,然後很重要的,接納你自己。
而在快樂地圖上,我看到許多專家自己的人生經歷,他們都提到了「快樂不是一種狀態,而是選擇。」女兒在花樣年華的年紀於飛機失事中喪生,專家至此一蹶不振,做完例行性家務後,她就躺回她的床上,直到另一位女兒告訴她『媽~你總是這麼難過,讓我覺得我必須逃離妳。』然後專家做出選擇,她選擇快樂,為她的家庭重生。還有一位努力工作且熱愛人生的專家,三十幾歲的年華一夕翻轉,因嚴重的中風而雙眼全盲、重度殘障、需仰賴他人照顧;然而,中風一週後,她做了一個決定,她不要一直為自己都這麼難過,她努力且珍惜她可以醒過來且自己下床的每一天,進入教會做志工,也擔任同為視障老者的同儕輔導員,她發展出相當活躍的社交網。專家成為力求平衡的專家,在接受失去與持續覺察生命樂趣之間力求平衡。

讀完這本書,我認為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拿出來翻閱,不管自己遇到什麼困難或瓶頸,或是你想要尋求你人生的價值觀時,有時我們知道,但我們不知道怎麼去做去維持,所以我把這本書放在我書櫃最顯眼的位置,想到時就翻一下,隨便翻到的一頁或許就能幫助我釐清我當下遇到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