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想讀這本?我想幫小孩未來可能會問我的「為什麼要讀書?(包含體制內的教科書和課外的閱讀)」找幾個有說服力的答案。
作者提到2個點讓我覺得很有感。
① 節錄一段:📖博學多聞並不等於深刻的人。讀書能加深知識、深化思考,使人格有深蘊。深度並非只對一樣事物探究到底的態度,只對專業領域探究到底,這樣並不夠,所謂的深度是全人式的、綜合式的。📖
→小時候都好崇拜博學多聞(雜學、冷知識)的人,但長大後發現這跟有素養、有想法、有堅持的那種深刻的人還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有認識博學但沒有深度的人,看到這段應該也會很有感,但如果沒有類似經驗,那作者這個說法可能還是會覺得很虛浮,而且,說真的,就算一個人活得很沒深度,好像也不會怎樣。
② 節錄一段:📖網路閱讀和讀書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在於「面對的方式」。
在網路上通常會迅速瀏覽完然後再看下一篇,而不是好好面對眼前的內容,視線總是往看似更有趣的地方流動。網路上充斥著大量資訊的同時,也充斥著令人感興趣的廣告詞和影像,於是認真面對一則內容的時間越來越短。
閱讀網路文章時,我們不是讀者,是消費者,我們握有主導權,會選擇更有趣的內容:「這個很無聊」、「這個不是」這樣快速篩除的感覺。忙碌地瀏覽訊息,卻總覺得不踏實,儘管瀏覽時偶有驚喜,但很快便忘記。
這是心態問題,而非工具和內容的問題。當你敬佩一位作者or事先搜尋確認「好,來看這本書吧」時,你會坐下來好好聽他說!就像是你跟作者被關在同一個房間,聽他敘述一樣,即便遇到有點無趣的場面也不會馬上走開!當然遇到一些太艱澀、超出程度太多還是會逃之夭夭,但沒逃跑聽到最後的話,就會以「體驗」的形式牢牢烙印在心裡。讀書正是一種「體驗」!體驗會對人格的形成產生影響,相信你也有過一些體驗讓你覺得「正是這樣的體驗塑造出現在的我」,辛酸、難過的事也是,經歷過就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體會!📖
→我想這也是為何如果只看書評、只看說書影片,都無法讓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定要親自去翻閱才行(書評和說書影片是讓我更能判斷要不要去讀這本書,但不能取代讀書本身)。但說真的,如果沒有以上經驗的人,應該也很難用這一點去說服他。
結論:回到我讀這本書的目的,雖然有得到我喜歡的答案,但好像不足以說服小孩/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