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當小說來讀」是本書的核心概念:我們接收到的一切資訊都是經過人為形塑、節選出來的產物,且看朱宥勳如何將「說故事」和「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本書的章節標題,都是以「敘事結構」、「懸置懷疑」、「轉場」這種文學寫作的手法或概念來命名,像極了小說寫作教學;唯一的差別在於,作者要展示的寫作手法出現在現實世界之中。
每一章介紹完主題概念,都會舉出 1 到 2 篇文章或 2017 年不久前發生的時事(本書 2017 年出版)做為範例,讓讀者清楚看到,這些文章/事件之所以能帶來這麼大的成功/負面聲浪,就是因為建構敘事時運用/忽略了該概念或手法。例如,「敘事結構」一章就以 2014 眾所矚目的台北市長選戰為例,說明「你為什麼忍不住收看連柯爭霸」,並拆解出這個事件裡有很多地方都暗合了好看小說的要素。
看完這本書,我確實對「文本解讀能力」有了全新的認識。原本我會覺得,文學作品是人造產物,不管再怎麼鑽研它的精妙之處,得出來的終究不是現實。然而,這本書顛覆了我這個想法:因為我們在現實之中接收到的資訊何償不是經過節選編輯過的人造產物?所以說,「文本解讀能力」其實也等同於解讀這些資訊(也就是這個世界)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