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二本讀黃春明的作品。除了小說主角們為了生活的掙扎和努力,有時還有一種戲謔與荒謬感,彷彿是諷刺一些社會現象,但諷刺的背後是無奈和無力。
<看海的日子>
故事的主角在漁港的娼寮工作,某日,主角因事必須回故鄉一趟。若說長期獨處是人們思考自己的最佳時機,搭火車正提供了一個機會。火車上熟客的輕蔑眼神,以及摯友孩子那深切的仰望,更堅定了主角的意志,於是女主角作了一個重大決定。
這篇讓我聯想到還沒崩壞的八點檔,主角就算在人生中跌跌撞撞,還是努力的活下去,讀來有股暖意。而把撫育下一代當成目標則讓我聯想到太宰治的《斜陽》,思考著兩位男作家為何無獨有偶地用嬰兒象徵新生,用獨自撫育引出母愛的偉大,是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青番公的故事>
老經驗的農夫在童年時曾碰過洪水摧毀家園的憾事。重建家園的辛苦不在話下,把大自然總總當成耕作信號的老經驗,也許正是與自然共榮的智慧。面對孫子時極力想分享傳承的經驗和體會,則給人一種滄桑感。人總是會逝去,但經驗和智慧能否傳承下去呢?
<兩個油漆匠>
兩個在大型牆壁塗抹廣告的油漆匠,在下班後爬到大型看板上互吐苦水,工作的茫然與空虛面都讓人心有戚戚焉。而作者在這邊讓兩人被誤會要尋短,於是整件事情開始荒謬起來。警察從頭到尾都沒了解過兩人,只當兩人要尋短,又會多了一起尋短事件。記者則不斷挖掘尋短的理由,似乎只在乎新聞版面而已。
<照鏡子>
這篇雖然篇幅不長,卻是我覺得本書最有後勁的一篇。主角因為貧窮很少照鏡子,在幫忙搬運大鏡子時,有了注視自己的機會,也跟著回想起人生中三次與鏡子有關的回憶。
若說照鏡子象徵著省視自己,那小說中最一開始看著鏡中自己的異樣感,也許象徵著難以捉摸的人生,正一步步把自己雕刻成難以想像的模樣。而三次跟鏡子相關的回憶則帶著讀者簡單回顧了主角的一生,從幼時大家庭的貪玩份子,成年娶親到後來重病臥床。儘管因為記者報導大家伸出援手,但是讓人獨自搬運大鏡子,或許也能看出幫忙還是有限度的。而最後的意外更讓原先的鼓勵話語—「什麼都是命中注定的」瞬間變得感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