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本之前剛看過今年走鐘獎年度最佳影片「《哈哈台地區的街訪》放假時間的「移工」閒人」,覺得兩者之間有相呼應的地方,是從日常的角度,帶閱聽者去認識移工這個族群。
如作者所言,關於移工的報導文學,通常不是他們悲慘的遭遇,就是某些特別勵志的故事。但人是有許多面向的,人生也是,在極端之外,大部分的移工生活是怎麼樣的呢?在作者的梳理後,完成了這本書,讓好奇的讀者能從書中尋找解答。
我自己在閱讀的過程,常常會跳出一個念頭:移工和我們一樣是人啊! 許多移工來臺工作的理由,跟早年原住民或鄉下地區居民的到都市打拼,或是更早的「唐山過臺灣」不是差不多嗎?都是為了改善生活。只是從一個地方到達新的地方,適應和鄉愁成了縈繞於心的問題,於是作者帶我們走訪臺北車站,參加開齋節,介紹因應移工而產生的雜誌、交友直播平台,告訴我們在公園或是倒垃圾時間碰到的移工,如何和他們的朋友短暫交流。
當看護的移工和在工廠的移工、跑船的移工有不同的工作模式,所以發展出不同的排解寂寞的興趣。但生而為人亦有相同的需求,孤獨、尋找自我價值,需要與故鄉的連結,所以直播。寂寞、需要愛與性,所以在臺交男女朋友。當賺夠了錢,回到故鄉,中間這段與親友分離的日子,可能也會成為難以填平的鴻溝。
無論是臺灣人還是移工,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然而在缺工的臺灣,兩個族群之間的互動只會越來越頻繁,除了防備或是憐憫,如果能有更多的了解,應該能有更平等尊重的相處吧!
喜歡作者提到的顧玉玲老師的話:「如果擁有好奇心,平行線就有交會的可能。」當讀者翻閱這些移工的故事,我想就是交會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