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優美精簡的文字描寫生活逐漸變調的過程以及集中營的見聞。從一開始他們並不相信希特勒可以殲滅一個好幾百萬人的種族,先是外國猶太人被驅逐,再來各地出現反猶太攻擊事件、沒收私人財產,然後是繡上黃五星的規定以及猶太特區的設立,「我們被有刺的鐵絲網重重包圍。卻不為此感到憂慮。」「大家都對這種安排感到滿意,我們再也看不到充滿敵意的臉龐。」作者用簡單幾句話讓讀者眼看猶太人一步步走向絕境。他們保持一種自我防衛的樂觀,多數人沒有放下一切離開的勇氣,而失去出走的時機。
集中營的主軸是繁重的勞動和鞭打,還有無數的「淘汰競選」,要證明自己足夠強壯才能逃過焚化爐,然後繼續生不如死的「緩刑」。後來因敵軍逼近,所有人被撤離,作者拖著負傷的腳在大雪中急行軍,努力不凍死或落後被槍斃,這部分是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生存意志的展現。他也精準描述被飢餓擊倒的心智,會為了食物自相殘殺,搶奪病人和親人的配給。「我們重為自由人的第一個動作是撲向食物,我們只想吃,不想報仇雪恨,也沒想到父母雙親。只想著麵包。」人終究有活下去的本能,原始的驅動力沒有醜惡是非之分,是生物必須的內建機制,這些行為乍看很衝擊,不過是回歸大自然適者生存的模式,情感禮教要建立在生理需求滿足下才能成立。
作者雖然倖存,可是過程過於痛苦,我反而認為對這些承受太多的人而言,死亡更像解脫。在無止盡的折磨下努力活下去真的有意義嗎?原作出版年份很早但可能因作者與譯者的功力,讀起來很順暢沒有年代的隔閡,是非常沈浸的體驗。我一直認為人的肉體很脆弱,但這本書翻轉我的想法,肉體與精神的極限有時可以超越常識,在絕境中展現。